唐志翔 上海市印染技術研究所
一、前言解放初期,印染技術人員的生產積極性空前高漲,都一心要想改進技術,把生產搞上去。當時印花廠主要應用輥筒印花,雕刻花筒一般都采用手工和縮小雕刻,個別廠對精細花樣對則應用鋼芯雕刻。上海第一印染廠的老工人回憶,解放前在一印前身——日本內外綿第二加工坊時期,曾看到日本技術人員試驗應用照相方法刻制花筒,但詳情不知。于是,大家便清理倉庫想找到其所用設備,結果只發現少數破舊、殘缺的照相機鐵架,根本無法利用。上海一印技術人員便聯想到照相雕刻很可能與印刷工業的照相制版技術有著聯系。當時在廠領導的支持下,隨即安排力量去上海市印刷一廠參觀學習,以后還去了上海煙草公司印刷廠,甚至去了北京的新華印刷廠(原北京美術印刷廠)。那時,制作印刷照相凹版大多應用碳素紙法,便設法查找有關參考文獻,主要查閱和翻譯了前蘇聯印刷工業方面有關制作照相凹版的資料,以供大家參考。上海一印研究所開發照相雕刻技術的設想引起了原紡織工業部生產技術司印染科各位領導的重視,便選拔人員派往前民主德國和蘇聯學習紡織品用的花筒照相雕刻技術方面的經驗。以上種種情況,可以說都是為了我國著于研究開發花筒照相雕刻技術而作出的一些前期準備工作。
一、引進設備,組織力量攻關20世紀50年代初期,我國對花筒照相雕刻技術的工藝方法以及有關設備情況,可說是一無所知,完全是一片空白。原紡織部便想方設法進口國外設備。由于當時有關的情報資料缺乏,只進口了并不十分先進的英國設備,包括照相機、連曬機、拷貝機,還有花筒噴涂、曝光、顯影等設備,只適用于38吋狹幅的織物的花筒加工。57年到貨,隨即安排上海一印組織力量,包括過去到印刷廠里學習的人員,去國外學習人員、以及年廠內年輕、肯鉆研、事業心強的雕刻生產、印花生產、圖案設計人員,成立專門小組展開工作。建房、安裝、試車、運轉,完全依靠大家的智慧和積極性,以后便在原來雕
二、研究克服生產關鍵以下簡述一些上海一印研究開發花筒照相雕刻技術的初期情況。1、 引進花筒刻制工藝當時民主德國、蘇聯都應用碳素紙法刻制花筒,但操作繁復、生產量低、花樣接頭困難,不適用于花筒的刻制。進口英國設備所介紹的蛋白瀝青法刻出花筒質量差,工藝流程長,成本也高。于是,便汲取了印刷廠用聚乙烯酸(PVA)的經驗,并參考了一些有關資料,自行摸索采用國產PVA加重鉻酸鹽光敏化后噴涂花筒,然后曝光、顯影、高溫焙固、腐蝕、鍍鉻等全套工藝,取得了成功,用于生產,多、快、好、省,質量穩定,一直沿用至今。
相關信息 







推薦企業
推薦企業
推薦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