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學 山東省紡織科學研究所 孫立德 楊愛民 青島印染廠李曉梅 青島第四印染廠
一、概況 八0年前后,國外在衛生、涂層、硅酮彈性體等后整理劑方面有了新的發展,由此開發出了一批具有高質量水平、高附加價值的紡織新產品。用進口新整理劑試制紡織新產品的方法,困難甚多;有的價格昂貴、條件苛刻,有的至今還不肯向我提供樣品和出售商品。這些在經濟效益和時間差方面構成的不利條件,削弱了我們對外出口的竟爭能力。從長遠的觀點來看,對于國內市場,也將無法抵御進口紡織品的沖擊。國際上紡織技術的發展以及消費品的升級換代,使我們面臨著嚴峻的挑戰。 1982年山東大學試制出了氨基改性硅酮彈性體乳液[STU-1、2]作為硅酮彈性體后整理劑,通過了小試鑒定。我們對其性能進行了測試。并做了應用工藝探討,給予了肯定的評價[1]。 此后,山東大學又相繼研制出了STU-05、STU-06氨基改性硅酮彈性體乳液。 STU系列硅酮彈性體除了普遍改善織物的手感,賦予柔軟、滑爽、優良的彈性之外,對試驗織物還有各種不同的優良效果。 1、用于純棉織物,在與2D樹脂同浴整理時,2D用量只需24克/升,便可達到防縮抗皺整理要求,強力保留率高,成本低,織物上可釋放甲醛量小。 2、用于滌粘中長織物,也可以大幅度降低2D樹脂的用量,織物的回能與縮水率能保持通常水平,而手感風格,成本和織物上可釋放甲醛量,則可得到明顯的改善、 3、用于純棉針織品,可以獲得良好的拉伸回復性。 從小試結果,和各廠的生產試驗、以及產品開發的情況證實,硅酮彈性體STU,對各種織物都有很好的整理效果,達到國外八十年代同類產品的先進水平。
二、國內外硅酮彈性體的發展狀況 在五十年代初,美國DOW CORNING公司首次成功地合成了用于紡織品后整理的有機硅,并取得了良好效果。自五十年代初至七十年代的二十多年中,盡管世界上有機硅織物整理劑品種繁多,但基本上是二甲基硅油(Ⅰ)和含氫
相關信息 







推薦企業
推薦企業
推薦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