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經委輕紡處
2009年2月23日
一、四川省紡織工業發展情況
1、生產保持較快增長。目前,四川省紡紗錠數已達320萬錠,小化纖滌綸生產能力超過20萬噸,繅絲能力為45萬緒;規模以上企業數較2004年增加了55%,2008年實現工業總產值500億元, 同比增長23.6%,工業增加值160億元,同比增長26.8%;主要產品化纖、紗布、生絲和服裝的產量較04年增加近2倍。
2、出口創匯穩步增長。2007年以前,我省服裝、紡織品、絲綢和鞋類產品出口創匯年均保持20%增長。2008年實現出口創匯25.3億美元, 同比增長17.6%, 占全省出口創匯收入的19.3%,其中服裝出口達14.1億美元, 已占全省出口創匯10%,是我省出口創匯第一大/頃差產品。
3、結構調整初顯成效。 目前我省已形成以棉紡織、絲綢、化纖、服裝業等為主的產業體系,產業規模居西部之首。企業技術裝備水平得到提高, 1/3企業達到國內先進水平,行業內自動絡筒機、無梭織機、清梳聯和自動繅絲機擁有率達到16%、18%、20%和62%。聚苯硫醚、芳綸等纖維產業化創新取得進展。
二、 產業發展目標
1、發展目標。到2011年,全行業規模以上企業銷售收入達到1000億元;年均增長27.5%;工業增加值達到350億元;利稅達到60億元,其中利潤達到31億元,產銷率達到98.5%。
2、投資目標。2011年前,組織實施的重點項目有151個,其中技改項目98個、創新項目28個、資節環保項目25個。項目總投資140億元。
3、結構調整目標。到2011年,服裝、家用、產業用三大終端產品占行業產品的比重大幅度提高;紡織工業產值所占國內紡織產業比重由1.4%提高到2.5%;具有國內外先進水平的紡織技術裝備比重從目前的30%提高到50%以上。
三、產業布局的重點
1、服裝產業布局。發揮成都出口重要口岸、貿易中心以及交通樞紐中心的作用,抓住國內企業向中西部轉移機會,支持成都服裝加工園區建設,提高德陽、南充服裝加工園區的配套能力,優勢互補形成配套;積極承接和引進國內知名服裝品牌企業,培育一批有自主創新能力、競爭力強的本土服裝企業,做強服裝產業,提高服裝產品在出口中的比重。
2、棉紡織產業布局。一是支持遂寧做大棉紡織產業集群的建設,發揮重點企業以及成南高速公路交通便利優勢,帶動周邊中小紡織企業較為集中重點縣形成產業配套,提升區域內印染力口工產業水平,打造成為西部重要的紡織面料產業集群;二是支持綿陽建設以工裝面料加工為主,依托川陜高速公路沿線棉紡織企業較多的產業優勢,帶動服裝加工配套形成棉紡織印染產業鏈;三是支持成樂、成渝高速公路沿線縣(區)紡織企業相互集聚發展,進一步提高棉紡、織造加工業的產業優勢。
3、絲綢產業布局。支持南充以出口絲綢服裝、家用紡織和印染產品為突破口,通過主動承接繭絲綢深加工企業轉移,加快絲綢產業升級和推進結構調整;支持攀西、宜賓、綿陽、廣安等優質繭絲原料基地建設,抓住國家推進“東桑西移”機遇,鞏固提高現有蠶桑生產基地,推廣規模化、標準化種桑養蠶模式和“公司+農戶”組織化形式;支持綿陽、資陽、成都、內江等絲綢企業提高現有加工水平;全面提升我省繭絲綢產業水平和承接產業轉移能力。
4、苧麻和化纖產業。支持川東苧麻深加工企業的產業升級改造,推動建立優質苧麻原料交易集散市場;支持成都、德陽、宜賓、 自貢高性能纖維研發及相關產業化應用,加快3。5萬噸漿粕項目及2萬噸竹纖維漿粕項目建設步伐,擴大差別化纖維的生產規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