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況介紹
紡織工業是我省傳統的支柱產業和重要的民生產業,在吸納社會就業、增加農民收入、出口創匯、繁榮市場、促進我省經濟發展等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一、 江西省紡織行業現狀
2008年末,全省共有紡織企業615戶,其中國有及國有控股紡織企業29戶,民營企業402戶,三資企業18戶。完成工業增加值122億元,主營業務收入450億元,利稅總額23億元(其中:實現利潤12.3億元),行業從業人員17.27萬人,分別占全省工業的5.25%、5.43%、3.38%和12.5%。
行業內部各子行業已基本發展齊全,共有棉紡織業、毛紡織業、麻紡織業、絲絹紡織業、針織業、服裝業、化纖業、紡織專用設備制造業以及紡織制成品等九大子行業, 以服裝業、棉紡織業、針織業和化纖業為主, 四大子行業銷售收入分別占全省紡織行業的32.2%、29.78%、26。13%和8.75%。九大子行業中,服裝行業發展最為迅速,針織行業發展最具比較優勢,棉紡行業發展最有基礎,化纖行業發展較具特色。
我省紡織行業近幾年自我比較發展較快,但與國內紡織行業,與周邊省份相比,仍然存在著較大的差距。一是裝備水平相對落實。雖然近幾年來通過技術改造,部分企業裝備水有所提高,但整個行業裝備水平依舊偏低,清鋼聯和精梳機比重均低于全國平均水平,90及以后年代的棉紡錠所占比例僅為65.6%;自動絡筒機、無梭織機分別僅占設備總數的27.19%和22.91%,均低于全國同行業平均水平。
二是結構性矛盾依然存在。紡織服裝產業鏈不太完整,面料及印染后整理水平不高,裝飾用、產業用紡織品開發剛剛起步;產權結構、投資主體和所有制結構形式仍然比較單一,非國有紡織銷售收入所占比例與浙江、廣東等先進省份比相差甚遠;產品結構中,初加工、低檔次的傳統產品居多,精梳紗比例不到10%,遠低于全國同行業23.8%的比例;紡織結構不合理,企業的生產規模小,集中度低,抗風險能力普遍偏低。
三是總量偏低。各項經濟指標及主要產品產量在國內所占比重大約為1%左右,與江西人口所占比重是不相適應的;與省內有色金屬、冶金等行業比,發展速度也是偏慢的,因此,抓好招商引資工作仍然是江西省發展紡織工業的一條重要途徑。近期金融危機勢必推動國際分工體系調整和沿海發達地區產業結構升級,加速回際和沿海地區產業資本轉移,為我省發揮毗鄰長三角、珠三角、閩三角的區位優勢和低成本優勢,大力承接產業轉移創造了機遇。在國家產業政策指導之下,做好產業規劃布局,優化投資環境,落實招商引資優惠政策,做好服務與協調工作,積極承接沿海企業的梯度轉移,提升我省紡織行業總量。同時利用沿海發達地區用工人員返鄉的有利時機,積極引導和鼓勵企業在穩定現有用工的同時,吸納返鄉熟練工,利用產業轉移推動高端人才流動的有利時機,廣招人才,提升紡織企業競爭力。
二、近兩年技術改造及產品技術發展的方向
圍繞品種、質量、效益和提高勞動生產率,以產品為核心,追蹤國際國內新技術的發展,加快技術進步步伐,加強適銷產品的開發,促進產業升級。
(一)棉紡織行業:大力推進技術進步和產業升級,淘汰落后設備。重點實施提高“三無一精(無卷、無接頭、無梭布、精梳紗)比重為主的技術改造,推廣新型、高效、節能的棉紡工藝設備,采用緊密紡紗機及緊密紡長車、集體落紗細紗機長車、粗細絡聯合機;全自動轉杯紡紗機及噴氣紡紗機等新型紡紗技術;增加無梭織機、自動落筒機、清梳聯合機、高效精梳機和新型織造技術、電子提花技術。開發高檔精梳紗、多種纖維混紡紗線和差別化、功能化化纖混紡、交織面料,采用新型的印染后整理技術和設備,開發天然纖維的抗皺免燙面料,純棉超柔軟面料及功能性面料,圍繞面料開發搞好上、下游產業鏈的有機結合。
(二)印染行業:采用國際先進技術進行印染裝備升級,逐步減少和淘汰使用偶氮染料等有害染料的印染工藝,淘汰部分落后的染整設備,以及高耗能,高耗水的落后生產工藝裝備。加強針對新型纖維與天然纖維的混紡、交織產品的印染及后整理技術研究,促進環保型染化料、退煮漂一步法、冷軋堆前處理、短流程前處理、酶處理、高效水洗、冷軋堆染色、短流程濕蒸軋染、涂料染色、低浴比染色、涂料印花、松式整理和手感整理等新工藝技術的應用,適應印染產品多品種、小批量、快交貨、能耗低、環保好的發展趨勢。
(三)化纖行業:逐步采用先進適用的高新技術提升傳統化纖工藝、裝備及生產過程控制水平,實現聚酯、滌綸、粘膠等柔性化、多樣化、高效化、高附力口值化的生產;開發具有優異性能的功能性纖維,高性能纖維、差別化纖維及復合型纖維, 以滌綸長絲為主體的細旦、超細旦纖維、四異纖維(異纖度、異截面、異材質、異收縮)和多功能的長絲混纖、抗靜電、高吸濕、抗起毛起球、阻燃等功能性纖維:高白度、高濕模量、高卷曲、中空粘膠短纖維和細旦、異型、多功能(阻燃、抗菌等)粘膠長絲、推進具有仿真絲、仿羊毛等高檔面料的一條龍開發,抓好抗靜電、高吸濕、抗起毛起球、阻燃等纖維、織物的新產品的開發,力爭差別化率達36%以上。
(四)服裝行業:要充分抓住服裝行業的發展機遇,積極承接東部沿海發達地區服裝產業轉移,采用“量質并舉”及“品牌發展”戰略,做大做強服裝總量,積極促進羽絨服裝、針織服裝的品牌化,積極推廣使用先進服裝加工設備,普及服裝CAD打版技術,從品牌、設計、信息化建設、創新、文化內涵等方面提升服裝產品的附力口值。
(五)針織行業:進一步加強中高檔針織面料的開發及高檔整理技術的研究與開發,包括新型連續式圓筒式平幅針織物前處理工藝技術、雙燒毛、雙絲光、免燙整理、納米整理技術等,力爭二年內全省中高檔針織面料自給率達到90%以上。同時加強全電腦無縫內衣、保健內衣加技術研發及應用,引進先進設計理解,提高服裝設計技術含量。
(六)麻紡行業:用高新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發展麻紡織工業,研究麻類脫膠新工藝、新技術,提高其可紡性與染色性,加強麻類織物染色、防皺柔軟等先進整理技術的研究,開發高檔苧麻服裝面料,延伸苧麻的深加工系列產品。
三、政策支持
1、落實增值稅轉型政策。
按照國家對增值稅轉型的要求,從今年一月一日起,在征收增值稅時,允許企業將技改投資中外購固定資產所含增值稅進項稅金一次性全部扣除。
2、國家與省里對技改項目貸款貼息支助。
對符合國家《紡織工業調整和振興規劃》以及對江西省產業經濟具有帶動作用的重點項目,省里一是推薦,向國家發改委申報爭取項目貼息,二是補助,省里給予一定的技改貼息補助。
3、扶持高新技術產業化重大項目。省政府每年集中資金1億元,集中扶持20個左右高新技術產業化重大項目,從具備以下條件的項目中優選;必須符合國家《當前優先發展的高技術產業化重點領域指南》、《國家高新技術產品目錄》、《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國家產業技術政策》和相關產業政策,且符合項目核準、備案的要求。符合江西省科技發展規劃、高技術產業和優勢產業發展專項規劃。符合節能、降耗、環保、安全的要求。在江西境內投資創業,包括國有企業、外商和港澳臺企業、民營企業。項目采用的科技成果(包括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應具滿足技術先進和知識產權I/刁屬明晰的要求,項目已經進入產業化實施階段,并具有較好的市場前景。項目方案合理可行,·規模較大并有明顯經濟效益和產業帶動效應。項目單位具有較強的項目實施能力、工程建設組織管理能力,具有開展相關產業化項目的生產、經營資格。每年 由專家咨詢委員會對企業申報候選項目進行評審,提出評審意見及項目排序。報領導小組研究審議后提請省政府常務會議審定。扶持方式:主要采取信貸擔保、投資補助、貸款貼息三種。每個項目扶持資金不少有500萬元。
四、今明兩年擬上項目
今明兩年擬新上的技術改造項目共有42項,總投資109億元,詳見下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