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禁用偶氮染料簡介
1.1 偶氮染料的發展歷史 早在1834年, Mitscherlich就用氫氧化鉀與硝基苯在乙醇溶液中作用,制備了偶氮苯。但是偶氮染料的產生并使用還是在1858年之后,經過重氮化反應制備出了偶氮染料。 1863年,首例商品化偶氮染料Bismark Brown問世之后,偶氮染料開始了工業化生產。 1884年,剛果紅的合成,可以說是偶氮染料發展史上的一個里程碑。第一,用剛果紅作為染料,可以不用加入觸媒,印染工藝被大大簡化;第二,這類偶氮染料可以通過它的不同結構得到不同的顏色;第三,它的合成工藝更為簡單,成本更加低廉,染色的性能也更為優越。 1.2 偶氮染料的致癌問題 20世紀30年代,日本人Yoshida發現溶劑黃可以引起老鼠的肝細胞癌變后,人們才意識到偶氮染料及其中間體在生產與使用過程中的危險性。實際上,1905年德國衛生部門已經從染料品紅、金胺和萘胺中確認了一些芳香胺的致癌作用。隨著染料化工的高速發展,這種情況進一步惡化,據不完全統計,到20世紀60年代,世界各國因從事染料化工工作而患上膀胱癌的病例超過了3000例。 自20世紀70年代開始,世界上主要的染料制造商自發地簽訂協議,停止在市場上銷售聯苯胺及以聯苯胺為母體的偶氮染料。德國政府在1958年成立了MAK委員會,并從此開始每年發布1份MAK表,其根據對人體致癌性的不同,分為不同的級別;并且指出用這些致癌芳香胺合成的偶氮染料受到人體腸道中細菌以及偶氮還原酶的作用而易于發生偶氮還原裂解,重新釋放出致癌芳香胺,從而產生致癌作用。 目前市場上大部分(約占60%)的合成染料是以偶氮化學為基礎的。所謂致癌性問題,是人們經過長期研究和臨床試驗證明某些偶氮染料中可還原出的芳香胺對人體或動物有潛在的致癌性。紡織品上的偶氮染料在與皮膚的長期接觸中,在某些特殊的條件下,特別是在染色牢度不佳時,會從紡織品上轉移到人的皮膚上
相關信息 







推薦企業
推薦企業
推薦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