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前言 日本和美國是較早開發抗菌紡織品的國家。我國抗菌織物研究起步較晚,但發展迅速。特別是遭受2003年“SARS”和2004年“禽流感”侵襲后,人們更加重視抗菌制品的研發。由于抗菌劑的多樣性和織物性質的差異,很難用統一的測試方法來評價真實的抗菌效果。迄今為止,國際上還無統一的定量測試標準。目前,具有代表性且應用較廣的是美國的AATCC 100、ASTM E2149和日本的JIS L1902標準。我國相關標準的制定則稍為遲緩和滯后。目前,國內抗菌測試主要采用國外測試方法,由于實驗室條件不同,以及測試者對標準理解程度的差異,導致測試結果相差很大,無可比性,使用戶難以辨別產品功能的真偽與優劣,嚴重阻礙了這一新興產業的健康發展。1 抗菌紡織品檢測方法比較 國內用于檢測抗菌紡織品的測試方法通常有:GB/T 15979--1995《一次性使用衛生用品衛生標準》附錄B中的“產品抑菌和殺菌性能與穩定性測試方法”[1]、中國衛生部的《消毒技術規范》中的抗(抑)菌試驗[2]、蹦T 73023--2006《抗菌針織品》[3]、AATCC100—2004《織物抗菌性能的定量評估》[4]、JIs L1902--2002《纖維制品抗菌性試驗方法、抗菌效果》[5]、ASTM E2149--2001《測定動態接觸條件下固定抗菌劑抗微生物活性的試驗方法》[6]。 其中,前兩種方法是針對一次性使用衛生用品或消毒用品的測試方法。這類產品使用時間較短,且對抗菌性能的要求較高,樣品只需與菌液經過短期的接觸就可以顯示出抗菌效果,故在測試操作中樣品與菌液的接觸時間較短。抗菌紡織品與人體接觸時間較長,需反復使用,需要持久的抗菌性,且抗菌性要緩慢釋放,否則反而會刺激皮膚,并破壞人體正常菌群,對人體造成傷害。抗菌織物測試時,需延長樣品與菌
相關信息 







推薦企業
推薦企業
推薦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