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和環保是人類共同關注的話題。在世界性崇尚自然、綠色消費的浪潮下,紡織品和服裝的安全性問題也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關注和重視,成為紡織和服裝行業的重要研究課題,紡織品對人體是否存在危害的問題已成為人們除藥品和食品外又一重點關注的領域。
一,紡織品中可能殘留的有害物質影響人體健康
眾所周知,五顏六色以及具有各種功能的紡織品的生產離不開化學品的使用,在紡織品的生命周期中正越來越多地與各種化學品的使用相關聯。從紡織品纖維原料的種植和制造,纖維的前處理,紡紗織造,到印染后整理,甚至成品縫制和整理包裝,這一系列的工藝過程中,每一步都有可能產生對紡織品、對環境、對生產者不利的有害因素。例如,甲醛可與纖維素纖維中羥基結合,作為反應劑提高了助劑在紡織品中的耐久性,因此它廣泛應用于種類紡織印染助劑中,這些助劑自身游離甲醛及釋放甲醛造成織物中甲醛超量。除甲醛外,紡織品中還可能含有其他的有害物質。例如,某些染料從化學結構上看不存在致癌芳香胺,但由于在合成過程中中間體的殘余或雜質和副產物的分離不完全,而導致部分偶氮染料在一定條件下會還原出有致癌作用的芳香胺。又如,在染色過程中加入載體可使纖維結構膨化,有利于染料的滲透。某些廉價的含氯芳香族化合物,如三氯苯、二氯甲苯是高效的染色載體。還有,棉、麻天然植物纖維在種植中會用到各種農藥,如殺蟲劑、除草劑、落葉劑、殺菌劑等,動物在養殖過程中也會施用殺蟲劑。有一部分農藥會被纖維吸收,不經后整理的制品會有較多農殘,經后整理的產品仍有可能有部分會殘留在最終產品上。
紡織產品生產過程中使用的各種染料和整理劑中或多或少地含有或會產生對人體有害的物質。由于很多紡織品服裝長期直接與皮膚接觸的特點,當有害物質殘留在紡織品上并達到一定量時,可能對人們的皮膚乃至健康造成危害。特別是嬰幼兒群體,同樣一種面料對成年人沒有影響,可對嬰幼兒就會因某種原料產生刺激。因此,提倡生態紡織品,限
近年來,紡織行業也在向生態紡織品努力,例如,開發彩色棉花的品種,總結噴灑殺蟲劑的時機,改進纖維和染色的加工工藝,研究禁用偶氮染料的替代產品,研究低甲醛或無甲醛助劑等等,力爭在紡織產品的生產階段最大限度地降低有害物的使用。另一方面,積極制定安全健康的紡織品相關標準,對有害物進行限量,對監控有害物的檢測方法進行研究。所有這些都為人們提供安全健康的紡織品和服裝產品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二、我國安全健康紡織品標準的發展現狀
我國較早地開展了紡織品上有害物質含量檢測標準的研究。近年來生態紡織品的發展速度相當迅速,監控范圍也在迅速擴大。列入禁用或限用范圍的絕大部分有害物質名單來源于某些國家或國際間對環境污染進行宏觀調控的法律法規或國際公約。對紡織品這一特定的具體對象,在國際上仍有不少被列入監控檢測范圍的項目缺乏準確、有效和可具操作性的榆測方法。
早在1982年和1987年,我國就制定了紡織品的甲醛和pH值試驗方法標準,這兩項已成為紡織品的常規檢驗項目。1995年德國政府頒布“食品及日用消費品法”(該法規規定紡織品中不得含有對人體有害的某些偶氮染料)后,全國紡織品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就開始組織研究和制定有害物質的檢測和限量標準,先后制定了一系列紡織品中有害物質殘留量的檢測方法標準,1998年發布了《紡織品禁用偶氮染料檢測方法》和《紡織品重金屬離子檢測方法》。
近兩年,結合歐盟生態紡織品法規的出臺,又系統地研究了紡織品上有害物質含量檢測方法,解決了一系列技術難題。這些檢測技術的難點和特點體現在:紡織品中有害物質的檢測屬于痕量檢測,普通化學分析方法是不可行的,根據有害物質的類型和特點選擇適當的分析儀器及其技術是關鍵。另外,確定適當的處理條件是結果準確的基礎。試樣預處理條件需要摸索,沒有可以借簽的參考依據。以禁用偶氮染料為例:要檢測的是
相關信息 







推薦企業
推薦企業
推薦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