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是世界紡織品服裝生產和出口大國,但我國生產的大部分紡織品附加值不高。隨著國際貿易中的多邊自由貿易,關稅壁壘的弱化,相繼把衛生、安全、環保以及生態等技術要求作為貿易談判的籌碼,一些繁雜的標準、苛刻的法律法規層出不窮,形成所謂的“綠色貿易壁壘”。為此,積極開展技術標準發展戰略研究,迅速建立我國生態紡織品標準體系,加強生態紡織品標準化,建立和完善我國技術標準體系,已成為我國紡織行業應對挑戰、增強競爭能力的必然選擇。
近幾年,我國開展了有關研究工作并制定了相關標準,但還存在不少問題,對紡織品中有毒有害物質的限量及控制技術和監測方法研究的速度大大滯后于國外出臺標準的進程。為適應國際潮流的發展,保障人類健康和保護環境,迅速提高我國紡織品生態標準水平,建立完善的生態紡織品檢測標準體系,對提高我國的檢測技術水平,推動我國的生態紡織品的發展必將發揮重要作用。本文對生態紡織品標準體系進行了研究,收集和整理了國內外有關生態紡織品檢測的標準、技術規范,參考我國國家標準GB/T13016--1991《標準體系表編制原則和要求》,編制了“生態紡織品標準體系層次結構框架圖”。
1生態紡織品檢測技術標準體系的結構
本研究從紡織品生產生態學、消費生態學和廢棄生態學等全生態的角度,將生態紡織品檢測技術標準體系分為3層結構。第1層為生態紡織品(檢測),包括術語、定義和各類通用標準,第2層按照全生態的概念和LCA將其分為原料/產品(包括各生產階段的成品、半成品)(21)、生產過程(22)和廢棄紡織品(23),該層包括各種安全衛生限量指標和規范的標準,第3層為個性標準,共分為10類,主要是按照有毒有害化合物、染料、助劑的化學物類別和形態分類,并將物理和感官項目單獨列出,其中原料/產品(21)項下分為酸堿度(311)、無機重金屬(312)、有機化合物(313)、農藥殘留(314)、染料(315)、物理及感官檢測(316)共6類。生產過程(22)項下分為氣體廢氣(321)、廢水(322)和固體廢棄物(323)共3類。廢棄紡織品(23)項下分為纖維生物可降解性(331)和其他(332)2類。第3層的個性標準詳述如下。
1.1原料/產品(21)
酸堿度(311):主要是有關測定紡織品pH值的標準。
無機重金屬(312):主要包括單個重金屬元素測定和多個重金屬元素同時測定的標準。有機化合物(313):該項包括甲醛、鹵化物載體、有機錫、揮發性有機化合物、酚類防腐劑、表面活性劑、增塑劑、其他殘留有機化合物等8個類別的有毒有害有機化合物檢測標準。
農藥殘留(3l4):主要包括的檢測標準分為有機氯殺蟲劑、有機磷化合物、氯化除草劑、有機
酸類農藥、菊酯類農藥等。染料(315):主要是偶氮染料、直接致癌染料和致敏染料的檢測標準。
[1][2][3][4]下一頁>>
相關信息 







推薦企業
推薦企業
推薦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