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借鑒BET多分子層吸附模型,建立了織物吸濕多分子層模型。采用c++編程.使用鮑威爾算法對該模型進行求解,得出模型中各個參數值,如水分在織物上的吸附層數、材料的吸濕性能,以及材料吸濕后的干基含水率。通過實驗,測出不同材料在一定條件下的干基含水率。比較模擬值與實測值之間的差距,發現該模型能較好的與實驗數據相吻合。最后比較分析了不同組織結構織物之間吸濕性能的差異。
吸濕能力對熱濕傳輸過程有重要影響,因此對織物熱濕傳輸模型的研究也都圍繞織物的吸濕特性展開。Henry提出一個描述織物中熱濕傳輸過程的數學模型,通過假定纖維中的吸濕量線性依賴于溫度和空氣的濕度,并且纖維與鄰近空氣達到平衡是瞬問的,得到了一個解析解。。但該假設離實際的纖維吸附過程太遠,限制了它的應用。為了改進上述模型,Nordon和David提出了纖維中濕含量與周圍相對濕度的實驗表達式,并結幾個被Henry忽視的因素給出了方程的數值解,但這些表達式忽略了纖維的吸附動力學原理。Li和Holcombe發展了一個新的吸附率方程,該方程考慮到羊毛纖維的兩階段吸附特性并且結合了更實際的邊界條件來模擬羊毛織物的吸附行為。Li和Luo改進了纖維中濕吸附過程的數學模擬方法,羊毛纖維的兩階段吸附過程通過1個統一的擴散方程和2套變化的擴散系數來模擬。本文借用BET方程的思想建立了多分子層的織物吸濕平衡模型,并比較了不同結構的織物之間吸濕性能的差異。
1實驗部分
1.1材料與儀器
含滌綸65%、棉35%的13tex雙股滌棉混紡紗線,保定依棉集團生產。
滌棉混紡紗線采用梭織法,織成結構緞紋和斜紋織物。緞1:400根/10cm×l80根/10cm:緞2:400根/10cm×220根/10cm:緞3:400根/10cm×260根/l0cm;緞4:400根/10cm×300根/10cm的5枚2飛緞紋織物;緞6:400根/10cm×220根/10cm的5枚3飛緞紋織物。斜2:400根/10cm×220根/l0cm的2上l下右斜紋織物,斜6:400根/10cm×220根/l0cm的3上l下右斜紋織物。
Adventeue啪AR2140電子分析天平;YG601型電腦式織物透濕儀,寧波紡織儀器廠生產。
1.2吸濕實驗
按照GB/T9995--1997的《紡織材料含水率和回潮率的測定一烘箱干燥法》,在恒溫恒濕箱內進行滌棉織物的吸濕平衡實驗,溫度設定為20℃,相對濕度依次為20%、25%、35%、45%、50%、60%、70%、75%、85%。
2結果與討論
2.1測試結果
[1][2][3]下一頁>>
相關信息 







推薦企業
推薦企業
推薦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