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1織物的基礎數(shù)據(jù)
表l列出了7種織物的基礎數(shù)據(jù)。可以看出這7種織物的厚度與密度均相差不大,可以認為織物的厚度與密度對比較的結果產(chǎn)生的誤差很小,因此在分析比較時,可以忽略不計。

2 . 1 . 2 織物的平衡含水率
表2列出所測織物在不 同條件下的干基 含水率。從實驗數(shù)據(jù)可知,無論哪種織 物均是隨濕度的增大,其吸濕性增大,干基含水率也變大。

2.1.3密度對吸濕性的影響
圖l為在20℃,相對濕度60%的條件下緞紋組織的吸濕曲線。可以看出,同種材料、相同織法的織物在緯密不同時,其吸濕性能隨密度的變化呈現(xiàn)一定的變化。在一定范圍內(nèi),織物的吸濕性隨密度的增大而變大,當密度達到一定程度時,吸濕性能反而下降。圖中的轉(zhuǎn)折點在緯密220根/10cm左右。由織物的吸濕機制可知,織物疏松時,吸濕主要反映的是材料本身的吸濕性,類似紗線的吸濕;當密度達到一定程度時,織物表面就會產(chǎn)生凝聚現(xiàn)象,主要原因是排列緊密的紗線出現(xiàn)了毛細管現(xiàn)象,濕汽會凝聚,反映出的宏觀現(xiàn)象就是織物的吸濕性能提高,但當織物過于緊密時,凝聚現(xiàn)象就會降低,吸濕性能就會減弱。

2.2模型概述
1938年,Brunauer、Emmett、Teller等人將單分子層吸附的Langmuir理論加以擴展,提出了多分子層吸附理論,它包括單分子層和多分子層吸附。
多分子層吸附理論的基本假設為:1)固體表面是均勻的,即吸附活性點分布均勻,吸附能力相同;2)被吸分子之間無作用力,吸附可以是多分子層的,但第1層的吸附與以后各層的吸附有本質(zhì)的不同,第1層的吸附熱也與以后各層的吸附熱不同,即第2層以后的各層吸附熱接近于氣體分子的凝聚熱;3)每層的吸附與脫附處于動態(tài)平衡。
根據(jù)多分子吸附理論,可使用下面的模型對織物吸濕平衡時的吸濕量進行描述:

2.3模型參數(shù)估算
使用鮑威爾算法,對模型的3個參數(shù)進行估算。使用C++代碼編寫程序,對實驗所用織物進行多分子層吸附模型的非線性回歸,估值結果如表3所示,其中R2為將估算的參數(shù)代入模型(1)的模擬值與實測值的相關系數(shù)。

<<上一頁[1][2][3]下一頁>>
相關信息 







推薦企業(yè)
推薦企業(yè)
推薦企業(y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