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 PTT和PBT彈性纖維
PET纖維是最重要的合成纖維之一,具有許多優良的性能,也有適當的彈性。從其分子組成看,也可以分為硬組分和軟組分兩部分,表示如下:

由于軟組分鏈不長,所以這種纖維易結晶,彈性一般。如果用丙二醇和丁二醇代替乙二醇,分子長鏈中軟組分的2個亞甲基變成3個和4個,不僅軟組分鏈長增長,更加柔順,而且纖維的晶格結構和分子鏈平面性也相應變化,使分子鏈的變形回復性不同于PET纖維。例如PET纖維,其軟組分中含有3個亞甲基,存在所謂“奇碳效應”。奇數亞甲基鏈使聚酯單元中的苯環不能與3個亞甲基單元處在同一平面,2個羰基只能以120o錯開排列,由此使得P兀’長分子鏈成螺旋狀排列。用X一射線和電子衍射研究m晶體中長分子鏈的構象,發現其分子結構中—O一CH2一CH2一CH2一O一單元呈能量最低的反式一旁式反式構象,分子鏈呈“z”字形構象(圖6),使得PTT長分子鏈具有如同線圈彈簧一樣的彈性,不僅纖維模量低,而且具有良好的內在回復性。在外力作用下,螺旋狀結構中的“旁式”單元發生鏈旋轉,容易轉變成“反式”構象,分子鏈很容易伸長。而在這種鍵旋轉過程中,分子鏈的構型并未發生變化。構象轉變是可逆的,外力除去后又很快恢復原狀。

PTT纖維的z字形構象分子鏈,在晶胞中沿C軸方向含有2個分子鏈重復單元,而PET和PBT纖維都只有1個,所以晶格尺寸較大,且不夠完整,結晶度也較低,無定形區含量高,且易變形。“z”字形構象賦予其高彈性,但由于在晶相中,“z”字形構象的長分子鏈不可能在受力后很快發生構象變化,而且無定形區的分子鏈排列基本上是非取向的,所以構象變化并不能直接產生很高的彈性變形。因此,一般認為PTT纖維的良好彈性起源于“奇碳效應”,這有待進一步研究。但是,纖維的良好彈性賦予了紡織品良好的形態穩定特性,因此,這種纖維又被稱為形狀記憶纖維。
PBT纖維比PET多2個亞甲基,分子鏈內旋轉增多,并在應變過程中產生a==B晶型的可逆轉變。即在松弛狀態下為晶型,呈螺旋構象,拉伸狀態下呈B晶型。通常d型為穩態,型為非穩態,并具有向型轉變的趨勢,因此也具有彈性機制。但因苯環的位阻,B型向d型轉變需較大的能量,故在張力約束下,亞甲基鏈段調整較難,張力下回復性較小,故其彈性雖比PET纖維好,但比m纖維差,主要是由于后者還存在如前所述“奇碳效應”。這3種聚酯纖維的急彈性回復性能比較見圖7。

相關信息 







推薦企業
推薦企業
推薦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