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馬龍縣城80余公里偏僻的苗家村寨,這里群山環繞,共有60戶240多人的古老村莊,一個個苗家婦女仍然忙碌地傳承著祖先的紡線、織布、蠟染手工技藝,那一聲聲古老悠揚的“嘰哩咕嚕,嘰哩咕嚕”織染的聲音,就像一曲來自遠古的歌謠。苗族織染手工技藝分別于2004年和2006年申報成為省、市兩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我們來到傳承手工織染技藝已60年的張美蘭家,她今年68歲,正坐在家中那架黑漆油亮的織布機上,不停地忙著拉線、排線,用梭刀編織。她熱情地告訴我們,她們學習手工織染服飾技藝是苗家婦女一生中的大事,女孩從八九歲開始就跟著母親學習織布和蠟染,或者拜師學藝。所以,苗族姑娘從小就練就一雙能織會染的巧手。在手工織染中,要求對每一道工序都做到精益求精把握準確無誤,且巧妙嫻熟。首先,在織布的原材料火麻的種植上,每年開春,她們就選地播種,到秋天收割。當火麻長大成熟了,她們就撕剝下一張張麻皮,放在大鍋的清水里煮熟后,又放入到木柴炭灰水中浸泡搓洗,搓洗后的一條條麻皮,潔白無瑕。再將一條條銀白色的麻皮放到紡車架上,搓捻紡成一根根均勻細長牢實的麻線。再把麻線挽成一個個線團,拿到這架古老的木頭制作的織布機上編織。
張美蘭說她們編織出的布匹線角緊密,布面平實光滑,跟機制的幾乎沒什么兩樣。織好的一塊塊白色布匹,她們還要親手染成自己喜歡的五顏六色的布料。她們上色的染料是來自大山里的樹木草葉。黃色是她們采用山中的東瓜樹和一些野草植物的汁水;藍色是她們采用山里常年生長的青藍樹葉和其它野蘭花之類植物的汁水。她們把天然的染料汁水取回來,用土鍋火熬勺兌冷卻后,把織好的布匹放進去浸泡五六天后,撈出來后晾干即可。這時,張美蘭放下手中編織,從樓上抱下一大塊染上色的藍布,笑聲爽朗地對我們說,她們親手染出的布匹經久耐用,清洗不會變色,藍的布藍得光澤透明,黃的黃得光彩奪目。
在我們意猶未盡在村莊里轉溜的時候,陪同我們的村民小組組長張興科高興地說,苗家手工紡織出來的布匹染成黃色和藍色后,就進行手工蠟染和扎染技藝,一般她們常用的是蠟染。蠟染的原料是用山里野蜜蜂做成的蜂盤里的蜂蠟,把野蜂蠟裝進土罐放在栗炭溫火上加熱,蠟染時不能讓蠟冷卻凝固,不然蠟染出來的布質量就不好。
[1][2]下一頁>>
相關信息 







推薦企業
推薦企業
推薦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