紡紗是一個系統工程,各工序之間要系統起來進行分析研究。
前紡的指標好是指什么?一般來說,前紡做指標是做重量不勻率、條干、結雜等,這些指標并不能完全反應制約成紗質量指標的纖維結構、狀態等。
比如,一般棉紡廠對梳棉最重視的指標就是生條結雜,有些廠為了降低結雜,盲目采用緊隔距。一些設備維修人員只要接到質檢部門棉結超標的通知,唯一做的工作就是縮小隔距。這樣做的結果是:棉結降下來了,但真的就會因此提高了成紗質量了嗎?沒有人去跟蹤試驗
有時候,梳棉棉結指標不錯,但經過并條工序,棉結大幅升高,這一方面是由于并條工藝不適當,另一方面生條的纖維結構也存在不理想的問題。特別是,前紡的薩氏條干指標,有時候真的不能與成紗的烏斯特試驗指標成正相關。因為薩氏條干反應的是纖維集合體的總體狀態,反應不出單纖維的情況,而成紗截面內纖維的根數較少,單纖維狀態很影響烏斯特試驗指標。這些就是前后指標對應不起來的主要原因。比如原料的成熟度差、馬克隆值不理想,能對前紡的重量不勻率、薩氏條干等指標有多大的影響,又能對成紗的質量指標有多大的影響?這些都是應該考慮分析的。
不要只看那幾個傳統的指標,更要對梳理整體效果進行系統的觀測,這包括結雜、短絨率、纖維損傷情況、纖維伸直平行度情況等等。跟蹤試驗,系統平衡各項指標,不斷優選工藝,才能達到最佳效果。
相關信息 







推薦企業
推薦企業
推薦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