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紡廠一直流傳著這么一句話:原料是保障,設備是基礎,工藝是關鍵,操作半邊天。基本上反映著紡廠管理的幾大主要因素。隨著現代工業的發展,機械自動化程度日益提升,操作工的操作量日漸減少,對產品質量的影響力在減小,例如清鋼聯的日漸普及,成卷工作在取消,落卷操作對重不勻的影響在減小,自動絡筒的大面積推廣,操作工對接頭強力的影響在減小,但是我們同時應該看到,這種自動化程度的提升,對于我們設計的要求與思路的變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其實,有一點基本不會改變,那就是無論設備、配件、新型纖維如何發展變化,紡紗的基本功能就是把纖維變成紗線。那么,我們工藝設計中對纖維的控制就不會變。所以,工敢設計的基本理念就是在紡紗流程中,最大限度的實現對纖維的控制。針對目前的企業生產情況,下面從兩個方面來闡述工藝設計的思路與方法:定單化生產、非定單化生產。
一、定單化生產工藝設計的基本思路。
定單化生產,用戶對產品質量、性能的要求明確,工藝設計的針對性更強,可以本著這么個設計思路:產品性能的要求——所需選定的原料——各工序的基本控制標準——各工序的供應——各工序的各具體工藝參數的設定——工藝上機后跟蹤與微調——為節約成本而進行的優選優化。
下面舉例來說明一下這種思路,例如:某企業接到一個每月50噸JC40S高檔針織用紗的定單,需要組織生產,我們就要根據用戶對產品質量的要求、用途來考量產品優先需要達到的幾項指標:例如,細節、捻度、條干、三絲、色差等等,而強力、毛羽等指標則可以作為輔助指標。根據這些質量要求,對倉庫中的原棉進行分類選擇,需要選用哪些原料能夠達到產品質量的要求,而又不會造成成本的浪費。因為我們是對庫存的原料進行選擇,那么根據所選原料的品質性能,對于各工序特別是清花、梳棉、精梳的落棉指標心中大致有數,以有效控制用棉成本,根據成品質量要求,對各半制品所應達到的質量情況作到心中有數,以利在投產過程中第一批紗即達到預期質量。這是工藝設計人員所需作的第一步。
第二步:根據用戶交貨期、產品質量要求,確定細紗的錠速、配臺。根據細紗配臺情況,各工序設備情況選定各半制品工序的定量、車速。在這個選擇過程中,要充分考慮設備的保養周期,以確保在設備保養的正常進行情況下,可以滿足用戶的交貨期要求;同時要考慮到設備狀態、操作水平、管理水平對生產運轉率的影響。而定量的選擇基本有如下三個原則。1、各工序設備在較佳的牽伸倍數范圍內,且對牽伸倍數進行微調時,齒輪室內相應的齒輪數目充足,特別是細紗與并條工序。2、充分考慮工廠的機臺配臺情況,使前后紡的各品種配臺盡可能合理,而不是僅考慮此次投產的一個品種。3、綜合考慮各半制品定量的品種適應性。例如本例,粗紗定量選擇時,同時要考慮如果以后有45S,以至于32S等品種定單時,清花至粗紗品種可以不進行翻改,粗紗定量選擇時就要兼顧這些品種生產時細紗的牽伸。再如,本例精梳定量的選擇,同時考慮高比例棉滌混紡的高檔用紗,在這類品種定單來到時,精梳以前工序無需翻改。再例如,某個企業各工序的機型都比較多,考慮到供應關系、車間現場、操作管理、設備保養時的生產調配等因素,半制品各機型定量盡可能設定為相同,這里面就要考慮一個質量一致性的問題,可能為了產品質量的穩定一致,要稍犧牲一些新型設備的質量。當然,如果首先考慮的是盡可能同一品種使用同一機型。這里面其實還是一種權衡的過程,根據企業的設備配臺數目、新老設備的機臺比例、操作、試驗人員的熟練程度、企業管理的規范程度來決定。
第三步,根據所選的原料,以及產品質量預期,和本企業的設備狀況、空調、操作等實際情況,對各工序的工藝參數進行詳細的設定和計算。然后根據齒輪數目,特別是牽伸齒輪以及牽伸專件情況,對各工序的定量進行細微修定,形成一份完整的工藝設計表。
第四步,根據原料情況和設計工藝時的指導思路,設定各半制品所需試驗控制的項目以及各項目的指標。尤其注意與成本最相關的落棉率的控制。
第五步,重新審查一遍工藝設計表,確保每一項參數準確無誤,根據交貨價格、制成率、原料成本、企業運作成本,對產品利潤進行預判。
[1][2][3]下一頁>>
相關信息 







推薦企業
推薦企業
推薦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