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輕磨勤磨的磨針方法
對于新型金屬針布的使用,有兩方面的情形是必須承認的事實。一方面,在當今梳棉機的產量不斷提高、錫林針布的密度不斷加大的情況下,即使采用高質量的金屬基材和優化了的針布生產工藝,錫林針布齒尖的磨損仍然在所難免,這就給梳理的質量及其穩定性帶來了困難;另一方面,所謂"鋒從磨礪出",即鈍化了的針齒只有通過磨礪的方法才能恢復一定的鋒利。因此,依據這兩個事實,不難得出結論,對針布進行適當的磨礪有助于克服磨損,再創鋒利,從而提高質量。許多事例也證明了這一點,某公司對磨針前后生條棉結數進行了統計:磨針前20臺車的平均棉結數為84.5粒/g,磨針后降低為74.5粒/g,降幅達11.8%。以往對磨針存在認識誤區在于雖然金屬針布制造技術發展了,但是磨針方法未能與時俱進所致。新型針布有著齒高較矮、齒深較淺、齒尖較薄、齒密較大、工作角較小的特征,簡單地按照傳統的方法磨針,產生的負面影響要大于正面影響。因此現在對磨針來說最重要的問題是怎樣磨。新型針布的幾何尺寸決定了對針布的磨礪只能微量磨削,而且與以前的磨針方法相比應有下列一些不同之處:
(1)錫林以等于或略高于工作速度的轉速轉動,不再采取慢磨方式;
(2)砂輪轉速為800r/min左右,磨礪火花控制在橘紅色,時間掌握在6 min~8min,也可以掌握砂輪橫穿機幅3次~5次,即將砂輪退出離開針布表面,不能等到均勻密集的火花消失后再將砂輪退出離開針布表面;
(3)結合手感和30倍~50倍顯微鏡觀察,大部分針齒頂端有清晰的磨痕和前沿刃口即可。如果不夠,可再磨1次~2次;
(4)錫林針布的磨礪周期參考實際梳理噸數及所紡品種而設定,如加工精梳紗一般第一次磨針時間安排在生產量達到100 t后進行,以后應逐次遞減縮短周期。對于品質要求較高的細號紗,最實際有效的磨針周期應根據棉結增加的變化而設定。但要確認棉結的增加確實是由于針布磨損的原因造成的,而不是原料、環境等其他方面的原因;
(5)為安全起見,一般采取順磨,如錫林倒轉。由于是輕磨,所以在齒頂的前沿不會產生嚴重的毛刺;
(6)磨后絕不能用鋼絲刷輥刷光。金屬針布針齒為棱錐體,現在高密度的錫林齒尖厚度僅有0.05 mm~0.06 mm,所以鋼絲刷輥極易損傷齒尖;
(7)磨料應采用大氣孔低硬度粘結砂輪,減少針齒接觸磨料時間,及時散熱,防止退火,同時在磨礪過程中,砂輪表面的舊砂粒不斷地被打掉,暴露出新的尖銳的砂粒保證有效磨礪;
(8)可以用復合磨料塊手工對高速轉動的針齒進行順向磨礪或拋光;
(9)磨針以后不應以即時的取樣評定效果,因為針布可能不夠光潔,纖維轉移不好。應在隨后的每個班內取樣,觀察結雜是否逐漸降低,以此評定磨針效果;
(10)對某些高硬度合金鋼針布,不能用一般磨輥磨礪,因為在磨礪過程中幾乎擦不出火花而無法判斷磨礪程度。因此必須使用硬質磨塊如陶瓷磨石在彈簧或氣動壓力下緊貼針布表面往復進行磨礪。壓力可精確設定以防過度磨削。瑞士格拉夫公司(Graf)的TSG就是這樣一種不旋轉的往復磨針裝置。長時間不磨針,導致針布過度磨損,難以控制棉結而不得不更換針布。新針布及針布磨損后的狀態見圖1。采用輕磨勤磨的方法,能產生小而整齊的齒頂和銳利的齒前沿,能多次有效恢復針齒銳度,控制棉結增長,相對延長針布使用壽命。但在每一個磨礪周期中,可能仍須采取其他工藝措施配合,以穩定生條質量。重磨會使齒頂和周邊產生大量毛刺,導致梳理和錫林負荷狀況惡化。
3 頻繁而微量的精磨方法
<<上一頁[1][2][3]下一頁>>
相關信息 







推薦企業
推薦企業
推薦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