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3.1在牽伸區內先對棉網進行一次適當的集束,使前羅拉輸出的棉網網幅合適,抱合緊密,然后再經集束器第二次集束,其效果會優于目前大多采用的一次性集束方式,有利于高速狀態下的紗疵穩定。筆者經過大量試驗,國產并條機目前紡CJ品種速度不能大于300米/分,紡T/CJ品種速度不能大于330米/分,紡普梳品種速度不能大于350米/分,其主要原因就是高速后因集束不好產生大量紗疵;
2.1.3.2將牽伸區的羅拉表面的來絲設計為以中點對稱的人字齒形,該種齒形將有利于纖維集束(力學原理分析略),或者是一左一右地改變每根羅拉的表面齒形旋向,使得纖維不斷向中心主動集束;
2.1.3.3根據集束理論,進一步優化集束器的斷面尺寸。
2.2粗紗工序:
2.2.1粗紗工序集束的主要任務是紡制出紗條光潔緊密,條干均勻,無機械波欠伸波,成形良好的粗紗,為細紗紡紗打下良好的基礎。
2.2.2正確的粗紗集束工藝應為:粗紗捻系數偏大掌握,紡紗張力適當偏大掌握(特別是有效發揮假捻器的作用)。使紗條光潔緊密、成型好,有助于細紗牽伸集束,減少毛羽;后喇叭口、中區集合器、前區集合器必須處在與羅拉垂直的同一直線上,不允許有歪斜,這樣有助于集束區內纖維均勻集束;喇叭口、集合器的口徑選擇必須與須條定量相適應(口徑太大對須條無壓縮作用,口徑太小須條穿過喇叭口后擴散較大,同時不利于牽伸及產生掛堵形成紗疵),特別是前區集合器口徑選擇不當將產生牽伸波。
2.2.3新型懸錠粗紗機(如FA458型、FA421型及FA416型等)的牽伸形式均為四羅拉雙短膠圈牽伸。同三羅拉雙短膠圈牽伸的粗紗機相比,僅在前區增加了一個彈性牽伸的整理區。然而,僅僅是這一點改變,粗紗質量有了很大提高。粗紗四羅拉牽伸與三羅拉牽伸相比,最大的特點是粗紗光潔,毛羽少。究其原因,由于主牽伸區牽伸倍數較大,纖維運動劇烈,在主牽伸區采用集合器集束后,纖維的頭、尾端因變速原因,已被集束的纖維在進入前鉗口準備加捻時很多又重新脫離紗體而造成毛羽;而由于整理區為彈性牽伸,纖維的排列基本不再產生變化,此時的集束能有效控制纖維,使得須條在加捻前保持良好的結構,從而成紗毛羽大幅度減少。
2.3細紗工序:
2.3.1細紗工序是紗線形成毛羽的關鍵工序。在以前的理論和實踐中,我們總是從加捻三角區及加捻的過程對毛羽進行分析,而對加捻前對纖維的集束整理分析不夠。緊密紡的出現,從實踐上解決了環錠紡減少毛羽的問題,但從理論上尚未形成一套完整的體系。同時,緊密紡繁復的機構、昂貴的價格,給紡紗廠也帶來管理的麻煩和成本的負擔,可謂是“幾多歡喜幾多憂”。
2.3.2緊密紡紗提出的“牽伸區不集束,集束區不牽伸”的觀點,解決了減少紗線毛羽正確處理牽伸和集束的關系問題,應該說是一次理論的創新。環錠紡前區裝和不裝集合器紗線的毛羽相差很大,但即使加裝集合器,成紗毛羽仍不理想,其原因還是因為主牽伸區牽伸倍數較大,纖維運動劇烈,在主牽伸區采用集合器集束后,纖維的頭尾端因變速原因,已被集束的纖維在進入前鉗口準備加捻時很多又脫離紗體而造成毛羽。同時由于集束產生的集束牽伸對條干有惡化作用,所以前區加裝集合器后成紗條干CV%將惡化0.1~0.3(正常狀態)。這也是目前大粗紗定量、大細紗牽伸的高效工藝對紗線毛羽不能很好的解決的主要原因。但“牽伸區不集束,集束區不牽伸”的觀點有失偏妥之處:一是須條之間如果存在抱合力(如粗紗),在受到牽伸被抽長拉細的過程中肯定出現集束現象;二是為了更好的集束(如并條)在牽伸區給予適當的集束反而對質量會有所提高;三是在集束區給予一定的牽伸有利于纖維在加捻前進一步伸直從而改善毛羽。但這個觀點揭示了我們在處理集束和牽伸這對矛盾時一個基本的規律。處理好這一對矛盾,尚有待在實踐中進一步探索
2.3.3傳統的環錠紡細紗機后區為整理區,前區為主牽伸區,纖維經過大牽伸倍數的主牽伸區后集束加捻,所以紗線不能獲得良好的毛羽狀態。而緊密紡正是因為纖維在加捻前有一個良好的整理和控制區,使得紗線毛羽明顯改善。隨著粗紗設備的進步和粗紗質量的改善,喂入細紗后區的粗紗纖維已充分平行,我們是否可考慮將傳統細紗機的牽伸型式進行一下反向思維呢?即將細紗的后區作為主牽伸區,前區作為整理區。建立在這種思維模式和集束理論的基礎上,特提出以下三種假說,需進一步在實踐中驗證:
<<上一頁[1][2][3]下一頁>>
相關信息 







推薦企業
推薦企業
推薦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