彎鉤纖維在牽伸過程中若得不到伸直,在高速回轉的羅拉和皮輥劇烈搓擦下,就可能形成棉結。所以,普梳頭并、精梳預并的牽伸工藝,應有利于前彎鉤纖維的伸直;普梳二并的牽伸工藝,應有利于后彎鉤纖維的伸直。
以此類推,普梳喂入粗紗機的是以前彎鉤纖維居多的熟條,粗紗的牽伸工藝,應有利于前彎鉤纖維的伸直;普梳喂入細紗的是以后彎鉤纖維居多的粗紗,故細紗牽伸工藝應利于后彎鉤纖維的伸直。精梳準備工藝纖維彎鉤變化,亦可按此類推。但經精梳后,彎鉤纖維已基本伸直,均可按后彎鉤纖維伸直要求設計牽伸工藝。
(2)生條中纖維分離度和平行伸直度差。
梳棉棉結雖不多,但纖維分離度和平行伸直度差。紊亂的纖維在牽伸過程中被抽拉時,本來蓬松不成結的纖維,被拉成了死結。
(3)生條中短絨高。
開清和梳理過程中,纖維損傷嚴重,至使生條中短絨大幅度增加。短絨在高速牽伸過程中易聚集在紗條的某一局部,或飛散積聚在紗線通道的機件上,積到一定數量,便進入紗條,經與紗線通道機件摩擦,便形成棉結。
鑒于上述,可采取如下對策:
(1)普梳頭并、精梳預并、普梳粗紗牽伸工藝應符合前彎鉤纖維伸直的理論;
(2)普梳二并、精梳并卷或條并卷、普梳細紗牽伸工藝應符合后彎鉤纖維伸直的理論;
(3)提高生條的纖維分離度和平行伸直度;
(4)減少生條短絨率;
(5)嚴格控制各工序溫濕度。
2 頭、預并牽伸工藝應符合前彎鉤伸直的理論
2.1頭、預并并合根數宜少不宜多,總牽伸倍數宜小不宜大鑒于前述牽伸倍數越大,前彎鉤伸直效果越差,故頭、預并并合根數應少。只有并合數少,才能減小總牽伸倍數。一般可控制在5~6根,使頭、預并的總牽伸控制在6倍以內。
2.2頭、預并的后區牽伸倍數宜大不宜小鑒于前彎鉤在較小牽伸倍數時提高牽伸倍數,可提高前彎鉤的伸直效果,故后區牽伸倍數應盡量增大,一般可在1.8~2.0內(E后=1/3E總),以使前區牽伸控制在3倍左右,不要大于3.5倍,使其處于前彎鉤伸直的最高點(見圖3中的②區曲線的最高峰對應的牽伸倍數區間)。當生條中原始伸直度系數較小時,后牽伸倍數取下限;當生條中原始伸直度系數較大時,后牽伸倍數取上限(見圖3中②區內不同原始伸直度系數曲線最高峰點對應的牽伸倍數)。

相關信息 







推薦企業
推薦企業
推薦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