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一:怎么理解“緊隔距、強分梳”?
談到這個問題,是因為很多工廠的技術人員在設計工藝時,對罩板的作用不是很清楚,片面地認為“緊隔距才是強分梳”,因此,把罩板的隔距設計很緊,造成氣流紊亂不通暢,棉網質量差。“緊隔距,強分梳”中這里的隔距主要是指梳理部分的隔距。梳理部分的隔距做得準,做得緊,纖維的梳理才充分,單纖維化程度才高,為后面的加工創造良好條件。實施“緊隔距,強分梳”的工藝思想,有兩個重要前提:一個是原料的性能,另一個是自身的設備狀態。有一個重要標準:那就是最大限度的減少纖維疲勞和纖維損傷。在實施方法上一般掌握的原則是:握持梳理部分偏松【如刺輥和給棉板】,自由梳理部分偏緊【如錫林和蓋板】。
問題二:如何準確的做好隔距?
所謂“行家一伸手,便知有沒有”,這句話對梳棉工人來說,正是恰當不過的。一名梳棉工人技術程度如何,只需通過洗一臺車就能基本判斷出他的技術熟練程度及水平。
一名在梳棉工作四十多年的老師傅曾對他的徒弟說:你隔距做得好不好,我閉著眼睛就能聽出來。此話雖有些夸張,但實際是有道理的。
1、如果你的設備狀態很好,針布平整度很高,做隔距時隔距片和針布之間拖動的那種“沙沙”聲音是那么的均勻與和諧,反之,那種嗑嗑碰碰不均勻的“沙沙”聲,也是你設備狀態不好,隔距不到位的一種體現。如果你用心,你也會聽出來的。
2、做隔距的那種手感,有點只能意會不能言傳的感覺,但我還是想盡量用語言把它說清楚:用“抽刀斷水”來形容有點近似,有點近似用刀在水中劃動的那種感覺,不過還是不貼切。應該像是隔距片在兩塊海綿之間拖動的那種滑糯感吧。真正的感覺各位自己體驗吧。
3、對每一處的工藝隔距都有一個公差限度,做隔距時應結合公差限度處理,比如說,錫林和道夫的隔距是5”‰,公差限度是+2”‰—0”,就是工人俗語中說的加2減0,錫林和刺輥的隔距是7”‰,公差限度是+3”‰—1”‰,就是工人常說的加3減1。
4、要加強對隔距片的維護與更換,很多廠的工人拿出來的隔距片七拱八翹,我不知道他們是怎樣把隔距做準的。難道他們真的達到了“隔山打牛”、“落葉傷人”的武功境界。
5.做好隔距的前提最重要的還是機械狀態。輥筒的裸磨,動平衡的精度,針布的平整度和包卷針布的水平以及罩板,漏底的質量,這些是基礎中的基礎,絕對不能忽視。工藝不是萬能的,但設備狀態不好是萬萬不能的。
問題三:怎樣直觀判斷生條的“生”(梳理不足)與“熟”(梳理過度)?
雖然現在的檢驗手段越來越齊全,但我們每天在車間巡回時,通過手感目測定來判斷生條的“生”與“熟”對我們控制質量也是很有必要的,就象棉花檢驗一樣,雖然檢驗儀器越來越先進,但手感目測檢驗依然是最方便快捷的辦法一樣。生條過熟易使后工序加工時纖維抱合力差,短絨多,飛花大,纖維缺乏彈性,強力變低,其產生的原因一是分梳過度(如梳理隔距過緊,梳理速度過高,道夫轉移率過低,梳棉機臺時產量過低,包含生條定量過輕,出條速度偏低);二是原料性能較差(主要是纖維成熟差,強力低,短絨高)。歸根到底,“生”與“熟”其形成的原因是梳理度與原料性能不相適應而造成的。生條過生,纖維分離度不好,不利于后工序牽伸,對成紗條干,常發性,偶發性紗疵均會造成不良影響,因此,掌握好這個度,既不容易,但又非常必要,需要我們技術人員在實踐中摸索掌握,總起來說,配棉好,上述影響較小,配棉較差,上述把握尤其重要。從我在很多廠看到的情況,分梳過度占的比例要大一些,這同我們以往“緊隔距、強分梳”的工藝理念的慣性有很大關系。分梳過度,從棉網上看,棉網缺乏張力和彈性,特別是邊緣有一碰就破的感覺。從條子看,條子缺乏抱合力和彈性,用手拉條子時能感覺出抱合力的強弱,用近似于棉花手扯長度時的方法拉纖維時,須條感覺很疲,缺少張力反彈,就象手扯原棉時感覺成熟不好的原棉一樣。從梳棉機龍頭喇叭口處觀察,短絨集聚較快【您可以定量去判斷,比如說一個小時龍頭積花是多少毫克,是否處于正常,試驗方法完全可以自定,只要便于質量控制就是好方法】。從上述三個方面基本可以確定是否分梳過度。分梳不足,可以用近似于棉花手扯長度時的方法,拉纖維時從拉出纖維板的絲束狀,判定纖維的分離程度如何來確定。
相關信息 







推薦企業
推薦企業
推薦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