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精紡的缺陷和不足
半精紡生產線使用棉紡設備紡制毛纖維制品,個別機臺不適用小批量、多品種、多色號的特點。例如棉紡細紗機,捻度變換兩面是一致的,這就嚴重影響了錠子的有效利用,最好能像毛細紗機那樣,牽伸和捻度兩面車各自能變換。如果用梳棉機制條,后面喂入沒有均勻的喂入機構,只能由廠家自己制作,這是設備方面明顯的不足之處。
目前我國有粗梳毛紡/針織絨、精梳毛紡針織絨、普梳棉紗。精梳棉紗的質量標準可用于規范廠家和用戶的質量行為。而至今未出臺半精紡紗的國家或行業標準。目前,廠家和客戶對質量只能是私下認可,一旦出現認識相悖,沒有解決糾紛的依據。“半精紡紗”沒有國家或行業質量標準,對“半精紡”的發展是一種潛在阻礙。
半精紡減少毛粒的實踐
半精紡紗不經過精梳機去除短纖和毛粒而滿足成品對紗線的要求,在制條工藝上一定要有合適的工藝才能實現目標。
首先原料在投產前要進行必要的清洗,清洗溶液的pH值要適當,以保證將原料中不利分梳、容易纏粘的油、污及化學物質去除。選擇適應的和毛油、防靜電劑及助劑,并控制合適的上機回潮率,延長和毛加油后的養生燜毛時間,以穩定原料的平衡回潮率。
其次,要針對不同原料制定不同的梳理工藝。對原料含毛粒、并絲多,或細度高、彈性大、深顏色的原料成條加工時,可以過兩道梳理機以克服毛粒超標現象。而羊絨類纖維因梳絨時單根纖維分離狀態較好,一次梳理即可。
成條工藝中會面臨單根纖維分離狀態和纖維長度損傷這一對矛盾,其中將原料梳理成單根纖維是主要原因。只有將原料梳理成單根狀態,毛網清晰,沒有纖維集束,才能保證成紗條干。纖維長度受損傷,則可調整工藝適當排除短絨,而減少毛粒和集束,只能在梳理機上解決。因此在制定成條工藝時要依據這一原則,確定給棉板的分割工藝長度,以及各梳理元件的速度、速比、隔距、分配系數、轉移率等。
對半精紡的展望
半精紡系統的開發是針對特種動物纖維的加工而興起的,因此我們要充分利用珍貴稀有資源的優勢,將產品向高檔化、四季化、內衣外穿化推進,以增長產品生命周期,這是半精紡的特色和發展方向。
[1][2]下一頁>>
相關信息 







推薦企業
推薦企業
推薦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