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原料應用廣泛但要注意合理搭配
半精紡的工藝決定使用原料的纖維長度為短纖維,大多數動物毛發纖維的自然長度均在此范圍。對于較長纖維如毛條、絹絲條、麻條等使用前需將其切斷,切斷長度要掌握兩個原則:一是不增加短絨,二是將超長纖維切斷,不然會影響成紗條干與抗起球指標,并會產生細紗皮紗等現象。對于化纖只要是短纖和中長纖維均可作為半精紡的原料。
2、重視原料的染色與和毛工藝
a)染色半精紡紗線通常使用兩種以上的不同原料進行混紡。如果采用紗線染色與坯布染色,由于不同纖維的同色性不易控制,很難保證染色質量,故一般均采用散纖維染色,即將不同性能纖維分別染色、沖洗,烘干后再和毛。為保證和毛均勻,染色后的處理過程十分重要,要洗盡表面浮色和染色助劑,烘干后使纖維保持蓬松不氈并。
b)和毛和毛時要加入適量的油水和抗靜電劑,使纖維表面平滑減少梳理時的摩擦損傷,油水的加量要根據纖維的不同而作相應調整。為了使各種不同比例的原料能夠混合均勻,和毛一般需兩遍甚至更多。和好的原料要在毛倉內儲存24h,讓和毛油水和抗靜電劑充分滲透吸收,達到均衡的所需回潮率,為下道梳理成條創造條件。要嚴格按照和毛要求如“橫鋪直取”方法去操作,減少和毛不勻造成混合不勻等紗線疵點。和毛是很重要環節,和毛后原料要有較好開松狀態,故和毛前原料預開松很重要。
3、優化前紡工藝,為半精紡提供優良半制品
a)重視梳理工藝。經過和毛的原料儲存一定時間后就可上梳棉(毛)機梳理成條,這道工序是半精紡紡紗的關鍵工序,其出條質量好壞直接影響到成紗質量,為減少出條重差異,對梳棉機加裝的毛斗進行改造,擴大振蕩箱容積,提高振蕩頻率,加大振蕩幅度,使喂人給棉羅拉的棉筵厚薄均勻,重量不勻率控制在3%以內。
對梳棉機工藝設定,應根據不同原料或相同原料不同混比采取不同工藝,調整喂入量,隔距和分梳元件速度,以達到最佳梳理效果。要降低刺輥速度,加長給棉板有效梳理長度,同時要適當放大錫林一蓋板隔距,加快蓋板速度,加大錫林與刺輥速度等工藝措施減少纖維損傷,此外要增大針布角度,以利纖維好轉移,減少棉結產生。
b)優化并粗工藝,半精紡采用棉紡并粗設備時要采取輕定量,小并合,低速度的工藝原則。采用三并工藝有利于顏色的混和均勻,每道并條采用6根條子并合以減少牽伸倍數有利于條十均勻。同時為減少毛、絲纖維纏繞皮輥羅拉,要適當降低并粗機械速度,增加皮輥硬度,表面采取涂料處理,提高光潔度,增強抗繞性。粗紗工藝除了控制好紡紗張力外;對不同的原料性能粗紗捻度也應有所不同,如羊毛、羊絨,兔毛比例高時要適當加大捻度,絹絲、化纖比例高時則捻度可適當減少,一般控制在30~45個/m范圍內。這樣一方面使粗紗有足夠強力,另一方面使纖維能在細紗機上得到充分牽伸。
4、細紗工藝要按“半精紡”紗線質量要求配置
“半精紡”紡紗所用原料纖維長度決定了采用棉紡細紗機最適宜,但“半精紡”紗線捻度不能照搬棉紡工藝,而應根據所用原料及最終產品風格來確定,一般控制在700~1100捻/m范圍內。同時因為使用原料長度差異過大牽伸困難,細紗易出硬頭,故要適當放大后區隔距,并使用中長型的上下銷,加強中區牽伸對纖維運動的控制,改善成紗條干減少紗疵產生。有的企業生產半精紡紗時將中羅拉上下皮圈型式移植到后羅拉上形成“四皮圈”牽伸裝置,這種牽伸型式據試驗Uster條干CV值可降低2%,更重要的是顯著減少了3mm毛羽數,僅為原來的1/3。
5、采用倍捻工藝提高半精紡紗線的抗起球性能
半精梳紗線一般是以股線作為最后成品,其捻度分布的均勻性對成紗質量與外觀均有一定影響,故要采取絡紗一并紗一倍捻的制線工藝,對單紗捻度及合股捻度的合量分配十分重要。為了改善半精紡紗線的抗起球性能和手感,制訂單紗與股線的工藝原則是單紗捻度略小,在不增緯斜情況下可適當提高股線捻度。同時要盡量減少并紗張力差異和倍捻機的錠速差異,提高股線捻度分布的均勻性。
6、嚴格做好半精紡生產區的分區管理半精紡因原料應用廣泛,而各種原料的紡紗又對環境的要求各異,故要嚴格進行分區域、分臺套、分品種進行管理,如紡絹絲,毛類產品相對濕度要求70%以上,而紡棉產品時相對濕度高于70%紡紗就有困難,同時半精紡品種多、批量少,色澤不相同,如不采取嚴格的固定隔段和活動吊簾等措施,將各品種進行有效隔離,是很難做到不相互干擾與生產的穩定。
[1][2]下一頁>>
相關信息 







推薦企業
推薦企業
推薦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