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針織過程中蠟被用作紗線潤滑劑,為了減少由于與大量金屬傳遞點及針接觸產生動磨擦力的影響,紗線必須上蠟同時減少與紗線接觸的金屬部件的磨損.
事實上紗線是蠟的載體,紗線將蠟顆粒帶至每個接觸點并儲存在該處,在這些點處形成一層臘膜,使紗線滑動更自如,也就是磨擦減少.磨擦力越小,紗線所受張力越均勻,從而減少斷紗,提高生產效率及生產質量.
上蠟量小,磨擦系數也降低,但紗線斷頭率增加.
最佳上蠟,磨擦系數及紗線斷頭率均減少到最小,又未過多上蠟.
過度上蠟,會造成磨擦系數增大,造成污染(蠟與纖維,灰塵及污物混合產生污垢從而磨損針及金屬部件),使紗線斷頭率增加.
實際上準確確定用蠟量以達到最佳效果的規律及參數比并不存在,因為它取決于許多不同因素:紗線成份,支數,張力,紗線含水量,溫度,上蠟后的加工條件,蠟的種類及其它.
在國產白石蠟中加人部分硬脂酸雖可降低成本,上蠟效果也有所提高,但仍不能解決筒子粘層問題.針對以上問題,我們就不同品種石蠟的性能進行了研究,測試不同品種石蠟的蠟塊硬度及含油量,調制出了適合出口針織蠟紗使用的石蠟.
進口蠟塊熔點較高,能較好地適應熱帶地區高溫要求.與58.國產蠟塊硬度接近;含油率稍高.利于減少上蠟量,從而避免了筒紗粘層現象的產生.我們根據進口蠟塊具有的性能特點對國產蠟塊配料進行了改進.因國內市場很難購買到58'以上石蠟,我們就在國產58'石蠟中分別加人3%,5%,10%的75'地蠟制成蠟塊進行試驗.加5%地蠟的蠟塊效果較好,國產石蠟加地蠟后,熔點并沒有改變,但改變了其原來的分子結構.國產石蠟分子屬于絮狀結構,比較松散,而地蠟又稱微晶蠟,分子結構屬于針狀結構,緊密細致.二者混合后,使其分子結構變得較緊密,外觀更加細膩,含油量增大,硬度增大.含油量和硬度的增大對上蠟量的減少極為有利,是解決簡子粘層問題的關鍵.
[1][2]下一頁>>
相關信息 







推薦企業
推薦企業
推薦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