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將棉纖維試樣用包埋技術進行介質固定,然后進行橫向連續10μm漸進切割,每切割一次用CCD圖像采集系統攝取橫切面放大圖像,并輸入計算機。通過圖像軟件技術對數據進行處理,實現單根棉纖維空間立體再造。然后依據空間立體圖像,通過計算而得到每根纖維的真實拉直長度。依據新的長度測量技術,可統計計算所有試樣中棉纖維的詳細長度分布,是纖維長度測量理論與測量技術的一次創新,基于此理論與技術開發的短纖維率測量儀將填補國內空白,紡織應用前景廣闊。
棉花流通體制改革以及檢驗體制改革實施以來,棉花生產、加工、檢驗、流通等環節存在的一個個技術難題相繼被攻克,紡織行業也得到了空前發展。在紡紗過程中,異纖和短絨含量是兩個重要的指標,影響著紗線的質量和制造成本,一直受到高度重視。那么,如何準確掌握棉短絨的含量和分布狀況,并合理地控制,是當前研究的重要課題。棉纖維長短一定程度上決定了企業的經濟效益,長期以來,人們一直高度關注卻又缺乏理想的檢測手段,傳統的檢測方法中,存在著測試結果誤差大、不穩定、檢測速度慢等缺點,已不能適應現代精細化管理的要求。因此,探討創新性測量理論、開發創新性測量技術,攻克新的技術難題,很有必要也很重要。本文就從新的棉纖維長度測量理論與測量技術進行探討。
1 國內現有棉纖維長度測量方法及技術優劣分析
1.1 棉纖維長度定義
由于棉纖維在自然狀態下具有彎曲或者卷曲的特性,因此棉纖維長度的定義有幾種,在自然狀態下,棉纖維的投影長度為自然長度。纖維在充分伸直狀態下的長度,成為伸直長度,也即一般所指的纖維長度。但由于每根纖維測量的難度,又引入纖維束的測量,并依據分布原理定義了纖維的主體長度代替整個纖維束的長度,類似的平均長度、上半部平均長度、長度整齊度等指標就產生。本文研究的測量長度是指單根棉纖維伸直長度的測量。
1.2 長度指標的重要性
長度是棉花纖維品質的一項重要指標,是考核棉花品種優劣的主要內容,也是確定棉花價格的主要依據。在紡織工業中,影響成紗質量的指標主要有纖維長度、強度、細度等。纖維長度指標在紡織工業中占有舉足輕重的位置,一般來講,長度越長、短纖維率越低、長度整齊度越好,棉花的可紡性就越高,落棉率就越低,也越有利于紡紗,長度一致性好的棉花的經濟價值就越高。正是由于棉花長度指標的重要性,一直以來人們就想探尋出棉花長度的真實值,從棉花交易有記錄開始,人們就一直將長度作為一個重要指標來界定棉花的價值,在現行棉花標準中,長度依然是棉花重要的品質指標之一【1】。
1.3 長度指標的檢測困境
檢驗棉纖維長度的方法逐根測試法、分組測試法和不分組測試法。按照檢測手段分為感官檢驗方法(手扯尺量法)和儀器檢驗法兩大類。逐根測量法是最基本也是最繁瑣的方法,一般依靠人工逐根測量,正是因為繁瑣,因此僅作為教學研究用。國際標準(ISO)把逐根測試法(樣本量500根)這一基礎方法作為參照方法,但測試為手工操作,繁瑣費時,且在纖維拉直時會帶來一些誤差。
把隨機取樣的一束棉纖維從長到短排列起來,可以得到長度分布“拜氏圖”,“拜氏圖”對于研究棉纖維長度具有很高的指導意義,但由于紡織用纖維很細,1g棉纖維約有22萬根,用常規的方法完成排列幾乎是不可能的,所以“拜氏圖”一般只作為理論分析用。
多年來,人們積極尋求探索測量棉纖維長度指標的方法。但局限于技術的限制,棉纖維長度測試方法的研究多囿于“統計學”思路,現有的檢測方法與測量技術,只是局限于對一束棉纖維長度的測量,單根棉纖維的長度只是理論的實驗室數據,無法應用到貿易與商業環節。
1.4 現有檢測儀器的發展及其局限性
機械式棉纖維長度檢驗儀器的典型代表,也是目前公認的測量比較準確的長度儀器,即Y111型羅拉長度分析儀法(GB/T 6098.1)和Y121梳片式長度儀法(GB/T 13779)。前者測量費工費時,而且測量出的長度數據是一組以2mm為級距分布的修正數據,最終計算得出的長度是主體長度,后者測量較快,但準確度不高,易受操作人員手法、熟練程度的影響。
隨著光電技術的發展,又出現了照影儀,代表儀器為上世紀70年代美國思彬萊公司生產的530照影儀,其原理是利用光電技術掃描纖維束獲得照影儀曲線,對曲線分析獲得長度數據。另外我國自主研制了Y146光電長度儀法(/T6089.2)。該測試方法優點是操作簡便,儀器價格低廉,缺點是測試指標少,重復性、再現性較差,測試得到的光電長度值再與Y111主體長度比較并力求靠近。由于近年來我國標準長度采用照影儀曲線的上半部平均長度,與Y111主體長度有差異,因此基本被淘汰。
相關信息 







推薦企業
推薦企業
推薦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