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配棉:選用成熟度好、細度適中、短絨少、棉結低的1-3級原棉,配棉上采用75%的鋸齒棉和25%的皮輥棉搭配,同時要把好回花使用質量關:一是將開松后的粗紗頭用于普梳紗,不在精梳紗配棉中搭用;二是細紗送過來的皮輥花、回花和開清棉揩車及每班清潔開清棉聯合機打手、塵棒、塵籠、角釘簾等鉤出來的花,改直接回用為揀出“筋筋花”和“蘿卜絲”、回絲后再回用;三是回條必須扯斷,回卷必須退繞扯斷后打成85±3公斤的包放置于棉箱棉包的居中位置再回用,以減少混合棉的棉結和短絨。
(2)開清棉
由棉結形成和變化規律可知,它是棉結增長率最高的工序。原棉必須充分開松才便于除去大小雜質,而開松必然增加棉結和短絨,損傷纖維,因此要處理好開松除雜與增加棉結和短絨的矛盾,要采用“精細抓取,連續均勻喂給,柔和開松,早落少碎,少傷纖維”的工藝,使棉結和短絨增長率分別控制在80%和10%以下,除雜效率提高至55%以上。
①做好精細抓棉,實現勤抓、少抓,將棉塊抓小,使雜質、短絨、塵埃易暴露于棉團表面,以利于提高后流程氣流除雜、除短絨、除塵埃效果。具體措施為:抓棉機抓棉輥每次下降距離為以1-3mm為宜;抓棉輥刀片伸出肋條距離以1-3mm為宜;往復式抓棉機運動速度加快至15米/分,圓盤式抓棉機運動速度加快至1.7-2.3圏/分。
②降低打手速度,減輕打擊強度,減少纖維斷裂、損傷和短絨產生。具體措施為:抓棉機打手速度降低至950r/min-1100r/min,單軸流開棉機打手速度降低至550r/min-650r/min,清棉機刺輥速度降低550r/min-650r/min;喂棉箱開松輥速度由降低至600r/min-800r/min 。
③減少棉束和索絲,以利于后流程減少棉結。具體措施為:a、提高抓棉機、六倉混棉機、清棉機運轉效率分別至90%、93%、95%以上,同時調整好輸棉速比,達到均勻輸棉,防止和減少返花;b、單軸流開棉機塵棒進、出口隔距分別適當加大,有利于大雜早落,同時使打手室的氣流速度和分布更均勻穩定,減少重復打擊 ;c、除多倉混棉機保持階梯形儲棉外,其余棉箱存棉量調整并穩定為棉箱的2/3高,消除大起大落現象,以減少翻滾;d、一箱花快抓完時(抓棉機離地面15-20毫米)須停機,將剩余的花放入下一箱花,防止抓棉機空轉和重復抓取; e、輸棉管道流速由17m/s減小為13m/s,以減少過急的翻滾、碰撞產生的棉束、索絲、棉結。
(3)梳棉
由棉結形成和變化規律可知,它是減少棉結最多的工序,也是短絨和準棉結增加最多的工序。傳統的“緊隔距,強分梳”工藝有利于提高分梳質量,減少棉結,但是會增加短絨增長率,因此必須處理好減少棉結與增加短絨的矛盾,否則在本工序減少了棉結,但由于短絨增加,在后工序又增加了棉結,嚴重時將導致成紗棉結和紗疵增加,條干變差。因此要發揮梳棉新技術和新型針布的作用,采用“梳理轉移適度,結雜短絨兼顧”的工藝,使棉結分解和清除率提高至85%以上,短絨增長率控制在40%以下,除雜效率提高至41%以上(均相對于原棉而言)。具體措施 如下:
①盡量減少纖維斷裂、損傷和短絨的產生。 刺輥速度降低至720r/min-780r/min;給棉板至刺輥的隔距適當放大;刺輥與刺輥下第一、二分梳板的隔距分別適當放大,可通過試驗對比確定具體數據。
[1][2]下一頁>>
相關信息 







推薦企業
推薦企業
推薦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