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兩種或兩種以上有色纖維混和而紡成的紗稱為色紡紗(本白纖維與黑色纖維混紡稱為麻灰紡,其他五顏六色的纖維混紡稱為彩色紡)。色紡紗中至少有兩種有色纖維,多時可達六、七種或更多,有色纖維含量也從0.5%~50%不等。纖維經過染色加工后,同材質不同顏色的纖維性能存在差異,因此有必要對色紡紗設計相應的有別于本色紗的工藝流程。
1加工色紡紗常用的兩種混和方式
由于色紡紗對混和要求十分嚴格,傳統的本色紡清棉工藝流程不能滿足混和的要求。為了得到充分的混和,各企業都想盡了辦法。目前主要有以下兩種方法。
1.1雙流程混和
將原料按配棉成分要求排放在圓盤抓棉機內,經過清棉流程成卷(稱為一次卷);將制成的一次卷排在圓盤抓棉機內,再次經過清棉流程成卷(稱為二次卷),制成的二次卷供梳棉工序使用。
1.2人工混和
將原料按配棉成分比例過磅,然后由人工將不同顏色的原料在混棉場地交替疊層,混和后,平鋪直取裝入打包機成包或直接排放在圓盤抓棉機內,經過清棉流程成卷,供梳棉機使用。
2兩種混和方式的特點
2.1雙流程混和的特點
優點:
混和效果好,混和充分。
缺點:
(1)同樣的流程進行了兩遍,設備折舊、耗電、勞動力成本成倍增加;
(2)雙流程打擊過度,對成紗質量有較大負面影響;
(3)設備重復占用,產量大減。
2.2人工混和的特點
優點:
(1)在人工混和的基礎上實現了單流程成卷.初步滿足了對混和的要求。
(2)避免了清棉工序的過度打擊,減少了纖維的損傷,對成紗質量有利。
缺點:
(1)噸棉人工混和成本一般為70元~100元,混棉成本較高;
(2)混和效果只是初步滿足了要求,混和不充分。
雙流程混和的優缺點比較顯而易見,這里有必要對人工混和的效果做進一步的說明。一般認為,五顏六色的纖維通過人工一層一層的交替平鋪,然后垂直抱取成包或排放,混和效果好于機器的混和效果。實際上采取人工混和的色紡廠一般在清棉流程中都沒有配備多倉混棉
(1)雙流程混和的一套清棉設備投資為82.792萬元,設備的裝機容量為70.4 kW,實耗功率為36.6 kw。噸卷耗電41.93元(按每度電0.6元計),雙流程混和的兩套清棉設備噸卷耗電為83.86元,另加第二遍卷時的濾塵耗電,裝機容量為24.99 kw,實耗功率為17.49 kw,噸卷濾塵耗電費用21.82元,噸卷折舊費用20.12元。因此,雙流程混和的合計噸卷成本為125.80元。
(2)人工混和的一套清棉工藝流程設備投資為68.639萬元,設備的裝機容量為65.56 kw,實耗功率為33.64 kw,噸卷耗電費用為41.98元,噸卷折舊費用16.68元,噸棉人工混和費用為70元~100元(按平均85元計)。因此,人工混和的合計噸卷成本平均為143.66元。
(3)單流程混和的一套清棉工藝流程設備投資為88.97萬元,設備的裝機容量為73.93 kw,實耗功率為38.44 kW,噸卷耗電費用為47.97元,噸卷折舊費用21.63元,因
單流程混和的每套清棉設備投資比人工混和的投資多20.331萬元.但噸卷節約費用74.06元。以一個三萬錠色紡廠為例,設置單流程混和的清棉設備兩套即可滿足要求。用這兩套單流程清棉設備來生產超過500 kg的大定單,用人工混和的清棉流程生產小定單。假如月平均產量為400 t,則實際需要的混棉數量為520 t,其中的80%即416 t可以通過單流程混和完成。每月可節約費用74.06×416=30 808.96元,年節約費用36.97萬元。
6 結束語
人工混和效率低,混和不充分,混和成本最高;雙流程混和雖然混和充分,但打擊過度,對成紗質量不利,同時設備機臺占用多,影響產量,混和成本也較高;針對色紡紗設計的單流程混和消除了現有兩種混和方式的缺點,混和充分,效率較高,有利于提高質量,降低成本。
相關信息 







推薦企業
推薦企業
推薦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