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樣的回潮率按式(1)計算:
Ri = (mi0-mi1) / mi1 (1)
式中:
Ri-第i個試樣的回潮率,%;
mi0-第i個試樣的烘干前質量, g;
mi1-第i個試樣的烘干后質量,g;
試樣的平均回潮率按式(2)計算:
R=∑Ri / n (2)
R-平均回潮率,%;
n-試樣個數。
最后測得試樣的平均回潮率為31.96%。由此可見由于丙烯酸基團的作用,在標準狀態下該合成纖維比普通的腈綸纖維吸濕性提高了很多,同時也遠遠超過棉、羊毛等天然纖維。
(4)纖維吸濕過程質量測定
取出已調濕好的約1 g纖維試樣在105℃烘箱內烘燥1 h,烘至試樣的質量不變時,稱取試樣的初始重量。然后將試樣放置在玻璃皿中,盡量保持蓬松狀態下進入吸濕過程,每隔一段時間記錄1次試樣重量,當前后兩次稱重之差與后一次重量之比小于0.05%時,視為纖維在標準狀態下達到吸濕平衡。實驗采用10組纖維試樣,每組試樣纖維質量約為1g。
(5)纖維放濕過程質量測定
將已調濕好的纖維試樣浸于蒸餾水中30 min后取出,在普通脫水機上脫水10 min,然后將纖維試樣放到密閉容器中進行測量,測得的重量為試樣的初始重量。然后將纖維放在標準溫濕度下進行放濕,每隔一段時間稱重一次,當前后兩次稱重之差與后一次重量之比小于0.05%時,視為已達到放濕平衡。實驗采用10組纖維試樣,每組試樣纖維質量約為1g。
3 實驗數據分析及結果討論
從吸濕曲線中可以看出纖維在吸濕過程中的質量變化趨勢,從開始至6h的初始階段內,纖維的吸濕速率比較快,在6h后纖維的含水率迅速達到25%左右,之后纖維的吸濕速率明顯下降,曲線的斜率趨于平緩,同時纖維的含水率逐漸接近飽和量;從放濕曲線中可以看出,在纖維放濕的初始階段,即第一個24h之內,纖維的放濕速率較快,在24h之后,放濕速率明顯減小,曲線也趨于平緩,纖維逐漸達到放濕平衡。最后從實驗得到的數據中可以看出,在相同實驗條件下,即溫度22℃、相對濕度為64%,放濕的回潮率?時間曲線和吸濕的回潮率?時間曲線最后并不重疊,存在差值,即吸濕平衡回潮率小于放濕平衡回潮率,這種現象,即為纖維的吸濕滯后性或吸濕保守性。
纖維的回潮率因吸濕滯后性造成的差值稱為吸濕滯后值,它取決于纖維的吸濕能力及大氣的相對濕度。在同一相對濕度下,吸濕能力大的纖維,吸濕滯后值也大。同一種纖維,相對濕度較小或較大時,吸濕滯后值都小,而在中等相對濕度時,吸濕滯后值則較大。在標準大氣條件下,吸濕滯后值:蠶絲為1.2%,羊毛為2.0%,粘膠為1.8~2.0%,棉為0.9%,錦綸為0.25%,而滌綸等吸濕性差的合成纖維,吸濕滯后值基本為0。從實驗數據中可知:試樣的吸濕滯后值約為18.98%,比粘膠、羊毛等常用纖維的吸濕滯后值都要高出許多,也從側面表現了纖維試樣有很強的吸濕能力。
造成纖維吸濕滯后性的主要成因:本纖維試樣屬于高吸濕纖維,在浸濕纖維時,由于水分子進入纖維內部,使纖維大幅溶脹,大分子間少數連接點被迫拆開,纖維內無定形區的分子鏈間的距離增加,同時也加大了纖維的無定形區,使纖維有更大的空間儲存游離的水分子。放濕時,水分子離開纖維,由于大分子上已有較多的極性基團與水分子相吸引,阻止水分子離去,因而試樣的放濕速率非常緩慢;另外水分子離開纖維后,無定形區纖維分子間需要重新形成交聯點,但纖維分子間的距離不能完全回復到未吸濕前的情況,仍保持了較大的距離,因此纖維中保留著一部分水分子,有較高的平衡回潮率。因此同一纖維在同樣的溫濕度條件下,從放濕達到平衡比從吸濕達到平衡具有較高的回潮率。
4 結論
(1)在溫度為22℃、相對濕度為64%條件下,該纖維的平均回潮率為31.96%,平均細度為2.19 dtex,纖維的平均拉伸強力為3.36cN。
(2)纖維的吸濕規律:實驗前統一稱好的1g左右的纖維試樣在烘干后,其質量會有所不同,但區別不是很大,質量差異一般在0.15g之內;將纖維放入恒溫恒濕實驗室中吸濕后,其吸濕曲線的走向基本一致,說明該曲線代表這種纖維在吸濕過程中的基本變化規律,即如上所述,在前6小時之內的初級階段迅速吸濕,之后速率減緩,趨于平衡。
(3)纖維的放濕規律:將實驗前統一稱好的1g左右的纖維試樣浸濕并脫水后,各個試樣間的質量差異比較大,造成該結果的原因可能在于試樣的在脫水過程中受力不均勻。從五組數據所得的曲線來看,各試樣放濕速率的變化基本一致,即在前30小時的初級階段內,纖維的放濕速率較快,在30小時之后放濕速率迅速放緩并趨于平衡。
(4)試樣屬于快吸慢放型纖維。纖維分別達到吸濕平衡及放濕平衡時的回潮率值差18.98%,說明纖維存在吸濕滯后性,也從側面表現了纖維試樣超強的吸濕能力。
參考文獻:
[1]萬玉芹,吳麗莉,俞建勇.竹纖維吸濕性能研究[J].紡織學報,2004,25(3):14-15.
[2]刁彩虹,肖長發,馬艷霞.高吸濕性聚丙烯腈纖維的制備[J].紡織學報,2010,31(09):1.
[3]侯海燕.戶外服裝新材料:高吸濕纖維[J].中國纖檢,2011,03:71.
[4]USP.6330385,Cbales with Water-blocking and flame-retarding fibers,Sheu,J,December11,2001.
[5]李國星,殷保璞.高吸水纖維的研究現狀、制備方法與主要用途[J].合成纖維,2009,11:10.
[6]木下直之,李維賢.高吸濕放濕性尼龍Quup的特性與開發[J].國外紡織技術,2001,200(11):12.
[7]張爽.三元共聚高吸水纖維的制備及其保鮮膜的初步研制[D].天津:天津工業大學材料專業,2005.
[8]張幼維,葉林珍,吳承訓,趙炯心.硫氰酸鈉法高吸濕(水)睛綸紡絲工藝及其性能的研究[J].合成纖維,2003,05:21.
[9]TURIEL E,TADEO J L,MARTIN-ESTEBAN A.Molecularly imprinted polymeric fibers for Solid-Phase microextraction[J].Analytical Chemistry,2007,79:3099-3104.
相關信息 







推薦企業
推薦企業
推薦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