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我國工業亟待轉型升級
轉型升級是“十二五”時期甚至更長歷史階段工業發展的主線,也是工業部門肩負的歷史使命。“轉型”體現在以下五個方面:
一是向創新驅動轉型。必須盡快調整要素投入結構,在繼續發揮比較優勢基礎上,推動由主要依靠物質資源消耗向主要依靠技術進步、高素質人力資源和管理創新的轉變。
二是向綠色低碳轉型。發展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工業是轉型升級的重要著力點。必須健全激勵與約束機制,推廣先進節能減排技術,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加強資源節約和綜合利用,積極應對氣候變化,強化安全生產保障能力建設,推動資源利用方式向集約高效、清潔安全轉變。
三是向智能制造轉型。推進“兩化”深度融合是轉型升級的重要抓手。必須充分發揮信息化在轉型升級中的牽引作用,深化信息技術集成應用,發展和推廣先進制造模式,不斷創造新的市場、新的業態、新的經濟增長點,推動制造模式向數字化、智能化、網絡化方向轉變。
四是向服務化轉型。加快發展面向工業生產的現代服務業,是推動產業結構升級的內在要求。目前,我國生產性服務業占服務業比重僅為39.3%,分別較美國和韓國低24和22個百分點。必須加快發展生產性服務業,促進制造企業向研發設計和市場營銷兩端延伸,推動由“生產型制造”向“服務型制造”轉變。
五是向內需主導、消費驅動轉型。2005—2009年,我國對外貿易依存度超過60%,投資率從41.6%上升到47.5%,消費率從52.9%下降到48.6%。必須堅持擴大內需與穩定外需相結合,積極調整市場和需求結構,加快消費結構升級,推動經濟發展由主要依靠出口和投資拉動向由消費、投資、出口協調拉動轉變。
“升級”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一是提升產品和技術結構,創新品種、提高質量、培育品牌,提高先進產能比重;二是優化產業組織結構,發展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大企業大集團,促進中小企業向“專、精、特、新”發展,培育產業聯盟;三是優化產業空間布局,形成與地區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相適應、與市場需求相符合的區域協調發展新格局;四是調整優化行業結構,大力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合理調整輕重工業結構,推動勞動密集型與資金技術密集型產業協調發展。
發展新興產業要注重信息化和工業化融合2011年4月23日,前工信部部長李毅中日前表示,發展新興產業和改造提升傳統產業要密切結合,不能忽視傳統產業的基礎作用。同時,在發展新興戰略性產業的開始就要注重信息化和工業化的融合。
李毅中說,五中全會和今年兩會上溫總理的政府工作報告對七個戰略性新興產業排序是:新一代信息技術、節能環保、新能源、生物、高端裝備制造、新材料、新能源汽車。七個新興戰略性產業排序是有講究的,新一代信息技術覆蓋面廣、滲透性強,社會經濟生活各個方面無所不在、無處不包,在發展新興戰略性產業的開始就要注意信息化和工業化的融合,兩化的融合是十六大提出的方向。發展新興產業要把握好四個問題:
[1][2]下一頁>>
相關信息 







推薦企業
推薦企業
推薦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