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牽伸機構:
牽伸機構形式有多種,不論其哪種形式,上羅拉與下羅拉及上銷與下銷等零件構成的上牽僻面和下牽伸面組合而成的牽伸區,全部接觸直線位的相互平行是第一重要。上牽伸平面和下牽僻平面說的是上、下羅拉中心線相連而形成的兩個相互平行的平面,真正完成牽伸紡紗的是上下羅拉外徑相切的切線相連而形成的牽伸面,這幾條相連的上下羅拉切線必須保證其相互平行,加之搖架機壓力適當而均勻,上下羅拉徑向跳動為最小,這樣的牽伸機構是紡制優質粗紗的基本的機械要求。
這個要求提出是經過較長時間的紡紗測試而得,提出要求不難,但機械制造方面要想滿足這一要求就有較大的難度,特別要達到理想機械牽伸結構的制造精度是相當困難的。以FA421型粗紗機為例,四上四下上雙短皮圈牽伸,這其中四個羅拉中心線和下銷棒的鉗口線之間相互平行,四個皮輥的中心線和上銷鉗口線之間平行,這上五條線和下五條線對應的相互平行,當然這是理想的牽伸機構,制造誤差設計合適時能實現的。機械結構設計要合理,例如板簧遙架的握持皮輥的鉗口加工方式方法。握持軸向寬度均較彈簧搖架優越許多,特別是彈簧搖架浮動調心說法更是不科學的,亦是不能實現的,板簧搖架握持皮輥鉗口是搖架組合裝配后在架體上進行機械加工的,這樣就實現上皮輥各條中心線與搖架軸中心線平行。整機安裝時將搖架中心調整與下羅拉中心線平行即可,加之板簧壓力穩定壽命長等優點,確是理想紡紗加壓裝置。
2、主牽伸區的設計:
在允許的羅拉隔距內盡量擴大其主牽伸區(纖維受控區)努力減小浮游區。主牽伸區的后皮輥后移2mm以上但不能超過4mm,主牽伸區的后皮輥后移2~3mm,這樣涉及不僅僅是擴大主牽纖維受控區,而且還有另外一層意義,就是造就牽伸不是在一個直線面上進行,為此我認為下銷棒的上平面設計成弧面其弧頂點應高出整個纖維牽伸平面,兩點間連縣直線最短,這一曲面,除擴大牽伸區還起到支撐上皮圈的作用,因為皮圈在牽伸運行中是松邊工作,對紡紗不利,特別紡長纖維,羅拉隔距越大,皮圈下垂量越大,設計下銷截形要充分考慮此現象。具體下銷弧面和其高出牽伸平面量多少為宜,這要根據羅拉隔距大小、適紡纖維長度而定。隨著隔距增大而加高,其高出量在1~6mm之間進行優選,當然這一組數據不是孤立存在的,而相應還有一些相關的數據配套完成。如皮輥壓力、隔距塊的尺寸大小等等。
3、為提高紡紗質量而設計的機械機構:
四上四下牽伸機構總體上講優于三羅拉牽伸機構,主要是主牽伸區無集束器,整理區牽伸倍數很小,加有集束器的過紗孔截面又可進行特殊設計,有利于減少粗紗毛羽使紗錠光整,提高細紗質量有益。等同紡紗角的設計,,通過調整錠桿高度,令其前后排紡紗角等同,而且是盡量提高錠桿高度,造成最小的前羅拉鉗口的牽伸三角區,使須條完成牽伸后立即得到假捻,這樣有利于提高粗紗條干質量,減少意外牽伸和錠問差。錠翼的設計制造是致關重要的,對紡紗質量、紡紗效率均有較大的影響,懸錠錠翼基本有三種形式即開式、半封閉式、全封閉式,三種錠翼各有所長,各有其短,錠翼在千轉以下,用開式錠翼;千轉以上,使用封閉式錠翼,但通道極易積塵,易產生紗疵,我個人之見是用半封閉式錠翼為宜,其原因有兩點:高速運轉粗紗條錠翼臂中不受強氣流沖擊,二是錠翼臂中心過紗通道上下直通,這樣不易積塵,此處無紗疵產生。壓掌的用料亦應注意,紡棉多用鋁制壓掌為好,使用中不易變形,壓紗力較一致,有利紡紗;紡毛和化纖用鋼壓掌較有利,耐磨性好,但要注意使用中的變形要經常給予校正。另外皮輥的用料,假捻器、集束器、導棉輥過紗通道的全程接觸之處的光整摩擦系數、表層處理等均應給予足夠重視,采用最佳方案改善紡紗條件,促成紡制優質紗。
相關信息 







推薦企業
推薦企業
推薦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