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原理
眾所周知,加捻三角區是產生毛羽最多的地方,解決毛羽的一大途徑就是減小紡紗加捻三角區的加捻寬度或直接取消加捻三角區,加強對三角區邊沿纖維的控制,.目前緊密紡和前羅拉縱向紡紗等新型紡紗方法的基本原理也是如此,不過就是成本太高.根據這一原理筆者提出了錯位紡紗法,即所有錠子不在其對應的前羅拉位置紡紗,而在其相臨錠位所對應的前羅拉位置紡紗,這樣紡紗,就減小了加捻三角區的實際有效寬度,如下圖:
L2=L1×cosθ;(0<θ<90 ),θ為紡紗傾斜角
θ越大, L2越小,即加捻三角區實際有效寬度越小。
但θ也不能太大,θ的變化會致使紡紗張力變化,其不利于紡紗和接頭,所以具體角度要因時而易,如果原料好,強力也不錯,錯兩個錠子紡紗也可以得到不錯的效果。同時,由于錯位后,加捻三角區邊沿纖維受到笛孔吸風的吸附力,該吸附力的方向與紡紗方向一致,邊沿纖維受到的控制力加強,避免了游離而形成毛羽.
明確指導思想后,筆者開始上車做實驗,在試驗過程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毛羽指標有質的飛躍。
通過以上幾個品種的試驗數據綜合統計,條干、粗細節、棉結和毛羽指數、強伸所有指標全部都有不同程度好轉,特別是毛羽指數下降非常明顯,毛羽越長,下降越明顯。另外,紗支越高,毛羽的好轉越明顯。紡紗過程中,生產穩定,接頭容易,未出現接不上頭的現象。在后期的織造也得到不少效果,布面一致性好轉,抗起球和耐磨性提高。
另外,錯位紡紗后,由于紡紗傾斜角的變化,引起了紡紗張力的變化,如下圖所是:
F為紡紗張力,
F1為紡紗張力橫向的分力,F2為紡紗張力縱向的分力。
紡紗過程中,斷頭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加捻三角區斷裂引起的,錯位后,很明顯,F2=F* cosθ,由于傾斜角θ的存在,張力F2減小,紡紗時在加捻三角區斷裂的幾率也減小。筆者在試驗過程中也證實了這一推論,起紗、落紗和開車過程中斷頭明顯減少,特別是起紗和落紗時,效果更加明顯,基本不斷頭。
要注意的是,錯位紡紗后,吸棉笛管的吸孔也要跟著錯位,與紡紗方向在一條線上,特別是紡高支紗時,不然,吸孔的吸附力與紡紗方向不一致后,會導致加捻三角區纖維受兩個不同方向力的作用,使加捻三角區邊沿部分纖維被吸走,導致條干、粗細節的急劇惡化,由于細節的增加,斷頭也隨之增加,雖然毛羽好轉會更加明顯。
[1][2]下一頁>>
相關信息 







推薦企業
推薦企業
推薦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