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發新型紡紗項目組從2000年2月開始運作,如今,已過去了一年半,在這一年半內,項目組由開發轉向生產,機器也逐漸走向成熟。但目前,新型紡紗事業部卻完不成公司的計劃任務,原因何在?就此,我做為一名技術人員,談談我的理解與看法。
1. 產品開發經歷了一次大規模的整改。
在最初的開發設計任務書中,我們的轉杯紡紗機定位在同國產(經緯FA601機型、川江FA621機型)同樣的檔次上,當開發出16錠樣機后,公司為了避免同經緯、川江產生惡性競爭(后果只能是減小利潤空間),將目標定位在了國內一流,競爭對手也轉向國外的BT系列與BD系列機型,要做國內的精品轉杯紡紗機,由于定位的轉變,使整個設計幾乎全部進行了調整與更改。同時,也造成了一些分供方模具的報廢。今年2月份,新的轉杯紡紗機開始佇立在總裝工廠,呈現在人們面前。
2. "精品"的概念。
人們經常談論精品,何謂"精品"?談論要做到"國內第一",這"國內第一"是那么容易達到的嗎?這需要方方面面付出極大的努力!俗語曰"不吃苦中苦,難為人上人"。精品是設計、加工、裝配、售后服務等一整套的綜合體現。
單從設計角上講,我有這種體驗。一臺設備的零件在裝配時,如果發生尺寸錯誤,比如孔打錯了,這是很容易修改的,我改一下圖,保證下次不出錯,但如果零件的精度低了,整臺車裝好后,綜合性能就可能達不到要求,這時,設計就無從下手了。為什么國產軸承轉速不如進口的高,壽命不如進口的長?為什么國產汽車比不上進口汽車,可能就是這個原因。當我們的轉杯紡紗機定在轉杯轉速9萬轉/分,國內一流時,我們設計將精度也定在了8級、9級,未注公差在13級,這按理說不應有什么問題,可我們的加工方,我們的許多人甚至包括物管、檢驗等都理解不了。總是要與倍捻機去比,有可比性嗎?何況我們賣的
3. "國內一流"的理解。
我們目前在開發國內最先進的轉杯紡設備,不象泰坦那樣在"抄襲"別人的設備,我們在走別人沒有走過的路,每往前走一步,都要付出極大的代價。可以說,國產轉杯紡紗機的經濟制造價為轉速6萬轉,這種情況下,各種零件國內基本上可以滿足,工藝也成熟了,而在此基礎上,每升高一萬轉,可能成本都要成倍地增加,我們不僅要面臨許多新困難、新問題,還要想方設法地避開國外的專利、壟斷,解決"高成本、長供貨期"等一系列問題。
4. 連云港現狀。
4月份運抵連云港的第一臺設備現在已開始生產,其紡出的紗各項指標都優于國產設備紡的紗,賣價也比國產設備紡出的紗價格高,還裝上了"電清"設備;用戶的評價還是比較高的。但任何一臺新設備的成熟都不可能一帆風順,我們的設備也存在著一些這樣、那樣的缺陷,比如穩定性差、某些機構壽命太低等問題;對用戶來說,及時解決這些問題,做好售后服務,也許這些"問題"就不算問題,而一旦解決不好,其必將成為我們制造銷售的瓶頸,甚至影響我們設備的生命力。
5. 完不成公司計劃的原因
說起原因,這并不意味著為"自己"開脫,雖然說日發只注重"結果",但有時,過程也是相當重要的,沒有過程哪來的結果!我們的計劃脫離客觀事實,也是造成完不成公司計劃的原因之一。
零件加工不合格,但為了完成計劃,不得不返修,有些分供方到如今,模具還沒有做合格,但進度這么緊,他根本沒有時間調整,一位分供方形象地說:"雖然我是只鴨子,但我還沒學會游泳,就這樣著急的趕我下水,會把我淹死的!"。零件不合格也造成了總裝工廠
每一臺設備都有一個成長、成熟的周期,我們的設備從第一臺整機用戶試運轉到小批量生產在時間上根本無緩沖,在用戶單位試生產中暴露的問題要改,為了進一步完善也要改,不僅給物管生產帶來了困難,同時也造成了許多不應有的損失,使我們付出慘重代價。
6. 前景
去年,我國的紡織業好象一夜之間就"紅火"了起來,環錠紗、氣流紡紗供不應求,不管國營的、私營的各種紗廠手里有了錢,第一個想法就是買設備,擴大再生產。可能由于去年生產過剩,也可能由于國際形勢影響,今年上半年,環錠紗已有部分積壓,而轉杯紡紗機紡的紗銷路還可以,一些紗廠由于環錠紗積壓,資金無法盤活,想上氣流紡設備又無錢,形勢相比去年有些嚴峻了,不過,定單還是沒有問題的,隨著入世與西部開發的臨近,我想,我們的設備的前景是光明的,在不久的將來,必會煥發更強大的生命力。
相關信息 







推薦企業
推薦企業
推薦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