紡織廠皮輥間和相關技術部門必須改進膠輥制作工藝,精心制作,嚴格維護保養,這樣才能充分發揮膠輥的紡紗性能。
(1)軸承鐵殼表面的處理
新軸承鐵殼表面的處理應除盡防銹油后,用120#溶劑汽油浸泡12h以上,用細布擦拭干凈后晾干。套制前一般用工業酒精再將其表面擦拭一次,確保表面潔凈。
舊軸承鐵殼表面的處理:首先清除溝槽中的灰塵、膠屑、油污及雜質,然后用120#溶劑汽油浸泡清洗,擦凈晾干。套制前再用工業酒精將其表面擦拭干凈,以確保壓圓后膠輥內層能部分嵌于溝槽內,增加與鐵殼表面的抱合力,以抵御運轉中的橫向沖撞力。
(2)套制與壓圓整形
膠輥的套制與壓圓整形質量,對降低成紗條干CV值及確保其穩定性是一個不可忽視的關鍵工藝,必須精工細作。
套制:關鍵是力求膠輥圓周端面受力垂直或均勻,盡量減小膠管套制后兩端面被擠壓后的應力差異及圓周被擴張后的拉伸狀況差異。特別是不能出現肉眼能看到的端面圓周出現斜邊,以保證壓圓整形時圓周應力的基本消除。
壓圓整形:生產實踐證明,膠輥套制后的圓周應力差異是絕對存在的,只是大小與部位不同而已。而膠管套制后消除應力差異的手段與方式只能是壓圓整形。壓圓整形時膠輥必須與壓圓機的上下輥緊密接觸,并力求受力均勻。往往有時膠輥上車運轉后在較短時間內就出現了中凹、大小頭及徑向跳動現象,很大部分原因是由于膠管套制與壓圓整形不良所造成。故一些先進的紡織廠皮輥間采用兩次壓圓整形工藝:一是套制膠管時的壓圓整形;二是膠輥粗磨后的又一次壓圓整形。每次壓圓整形的時間控制在30s,必須是下輥轉動后上輥較緩慢地下壓。兩次壓圓整形基本能保證膠輥與滾筒三點接觸在同一水平線上;操作時間的延長能較充分地促使外層大分子結構分布的均勻性或有序性,能使內層嵌于軸承鐵殼的溝槽內,結合更加緊密;上壓輥緩慢均勻地下壓接觸,提高了受力狀態下膠輥圓周上的勻速運動等。
(3)膠輥的磨礪
[1][2]下一頁>>
相關信息 







推薦企業
推薦企業
推薦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