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基于循環經濟理論的紡織工業快速響應型供應鏈,要求在考慮經濟效益的同時考慮環境和社會效益,考慮到產品的整個生命周期。
進入21世紀以來,我國紡織工業快速發展,形成了從上游纖維原料加工到服裝、家用、產業用終端產品制造不斷完善的產業體系。
紡織工業一方面是我國國民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另一方面,其發展中又存在較多的資源環境問題。主要有:原材料利用率低,原料緊缺程度加劇。據有關資料,我國合成纖維、棉花紡織原料的消耗強度分別為發達國家的l0~20倍、40~80倍,分別為印度的4.4倍和2.2倍,使得天然纖維資源豐富,具有世界第一的化學纖維資源及世界棉花產量1/5左右的中國纖維資源經常性存在相對短缺。產值能耗較高,能量轉換利用效率低。我國紡織行業單位能耗平均比國際先進水平高40%。在紡織行業中,染整行業能耗最高。耗水量相對較高,特別是染整行業的耗水量高。在紡織工業中,紡織業、服裝加工和部分化學纖維生產過程中用水量合計為28.1億m,而印染業總用水量為64億m。污水排放量大,回用技術水平較低。其中紡織、服裝業重復用水率平均為80%,而印染業重復用水率僅為l0%。產業結構綠色水平較低,投入環保資金不足,與國外相比產品綠色化比率和水平偏低。
循環經濟
2006年國家發展改革委員會舉辦了兩次循環經濟的論壇,全國人大常委會環境與資源保護委員會已將“循環經濟促進法”列入立法計劃。循環經濟本質上是一種生態經濟,要求運用生態規律而不是機械論規律來指導人類的經濟活動;它倡導的是一種與環境和諧的經濟發展模式,是“資源一產品一再生資源一產品”閉環流動的循環式經濟,其特征是低開采、高利用、低排放。所有的物質和能源要在這個不斷進行的經濟循環中得到合理和持久的利用,把經濟活動對自然環境的影響降低到盡可能小的程度。
循環經濟有三大操作原則,即“減量化(Reduce)、再利用(Re—use)、再循環(Recycle)”。減量化屬于源端控制方法,旨在減少生產時使用的物質和能源流量,實現資源和污染物排放的源消減;再利用屬于過程控制方法,目的是提高產品和資源的利用效率,要求產品或包裝容器以初始形態多次使用;再循環屬于終端控制方法,要求在生產和消費過程中產生的廢物,通過“資源化”手段,重新變成再生資源。
紡織工業快速響應型循環供應鏈
針對紡織工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根據循環經濟的基本理論和操作原則,提出了在紡織工業建立快速響應型循環供應鏈的構想。
基于循環經濟理論的紡織工業快速響應型供應鏈,要求在考慮經濟效益的同時考慮環境和社會效益,考慮到產品的整個生命周期,從原料獲得到產品最終廢棄處理的整個生命周期過程。因此紡織工業快速響應型循環供應鏈是指圍繞核心企業的,由纖維原材料生產商、紡紗(繅絲、合成)、織造、染整、終產品生產企業、運輸、銷售、服務部門、消費者、回收處理企業構成的網絡,其目的是使紡織品從原材料的獲取、加工、包裝、倉儲、運輸、使用到廢棄處理的全生命周期中對環境負面影響最小,資源、能源利用率最高。
根據紡織工業的特點,紡織工業循環供應鏈主要著眼于“高利用”和“低排放”兩個環節。從源端開始就進行了控制,采用生態環保型原材料、染料、助劑,在自然條件下可降解、可再生,從而減少環境污染;在設計產品時就考慮到產品在其使用階段的能耗和產品的廢棄方式或處理工藝,使廢棄工藝減少污染環境,并盡量使這部分能耗降至最低;使用能源、資源消耗少的加工工藝技術,推行清潔生產;對加工過程中產生的廢水、廢料,以及紡織品廢棄后最大限度地回收重用或循環再用。圖1是紡織工業快速響應型循環供應鏈的簡化模型。

相關信息 







推薦企業
推薦企業
推薦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