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并粗細工序的溫濕度
纖維從梳棉至并粗加工過程中應處于吸濕過程,從并粗至細紗工序應處于弱放濕過程。這樣對防止須條邊緣纖維紊亂,穩定紗線捻回,降低靜電現象有一定的作用.靜電負荷的降低,減少了纖維在紡紗過程的相互排斥,有利于均勻條干,但吸濕過大易增大牽伸力和導致纖維糾纏與粘連,反而惡化條干。并粗車間溫度應控制在23°C~30°C,空氣相對濕度55%~60%為宜,細紗車間溫度控制在26°C~30°C,空氣相對濕度50%~60%為宜。
2并粗工序應以提高半制品均勻度為主,減少飛花夾入等紗疵
為此,我們改變熟條定量控制工序和控制粗紗伸長率。生產中對成紗重量偏差的控制和調整,一般放在末道并條機上。在末道并條機上通過調整牽伸牙和冠牙來控制熟條定量時所造成的熟條定量波動無法在后道工序消除,進而影口向條干均勻度。所以,我們把熟條定量控制放在頭道并條機上進行,減小了更換變化牙所造成的定量波動,取得了較好的效果。豎錠加捻機構粗紗機易造成紡紗段紗條的抖動,從而引起紗條的意外伸長,惡化條干,因此在可能的條件下,錠速偏低掌握為宜。吊錠加捻機構錠速可偏高掌握。根據加工的紗線品種和溫濕度變化,調整好錠翼頂端繞圈數和壓掌繞扣數,通過消除錠管直徑差異,前后排條筒合理安排,結合細紗機后區牽伸工藝適當加大粗紗捻系數,充分發揮防細節裝置和張力調節裝置的作用,控制粗紗伸長率同錠大中小紗在1%以內,前后排錠子間1.5%以內。
3粗紗捻系數、粗紗定量和細紗機前后區牽伸工藝之間相互影響,必須綜合進行考慮
適當加大粗紗捻系數可減小粗紗卷繞和退繞過程中的意外牽伸,增強細紗機前牽伸區須條的緊密度和抱合力,浮游纖維減少,加強對纖維運動的控制。在增大粗紗捻系數的同時,適當增加細紗機膠輥壓力,以保證對纖維有足夠的握持力來克服增大的牽伸力,并減少由于加捻三角區纖維間的滑移而造成的紗線斷頭。適當減輕粗紗定量可減小細紗機總牽伸倍數,有助于減小纖維在牽伸區的移距偏差,能改善條干和紗條光潔度,減少成紗棉結和粗細節。適當放大細紗機后區隔距,避免牽伸力過大而出硬頭。通過正交試驗,我們將粗紗捻系數由96~100增大到110~115,羅拉加壓增大5%左右,后區牽伸倍數由原來的1.36調整為1.18左右,后區隔距放大到48mm。浮游區長度普梳針織紗為12mm,精梳針織紗為14mm。對于粗紗半制品,必須做到先生產先用,以防止粗紗退繞時的松爛和粘連。
4細紗機集合器和鉗口隔距
集合器能夠收攏紗條,減少邊纖維散失,增加紗條緊密度,減少毛羽。集合器弧形要與前膠輥相吻合,以防止集合器跳動;橫動要靈活,以防止集合器跑偏;口徑要與紗條定量相適應,以防止阻礙纖維的變速運動和影響紗條的集束效果。當清潔工作做得好時可使用集合器,反之當清潔工作做得較差時用集合器更易惡化條干,使用集合器一定要加強檢查,做好清潔工作。使用集合器時,膠圈鉗口隔距可適當縮小,以利于集合器橫動和防止膠圈觸碰集合器。
5選用新型牽伸器材
選用尼龍上銷,配以田歌紡織有限公司生產的新型下銷,適當縮短膠圈酸洗周期,能夠大大降低膠圈滯鈍現象和上下膠圈的運動速度差異。采用不處理軟彈膠輥,邵氏硬度為63°±3°,膠輥表面粗糙度為0.9μm~1.1μm,前膠輥前沖2.5mm。由于膠輥彈性好,對浮游三角區纖維運動控制作用好,擴大了摩擦力界的擴展幅度,縮小—了加捻三角區,同時由于膠輥抗靜電抗纏繞性能強,可大大降低纖維纏繞現象,改善條干均勻度。合理選用鋼絲圈號數,以控制氣圈形態,合理選用鋼絲圈型號,以使紗線通道寬暢,避免紗線與鋼領鋼絲圈磨損通道交叉而磨斷紗線以及減少鋼絲圈楔住、飛圈等現象。鋼絲圈的使用時間采用定期統一更換。
6正常加捻卷繞部分的機械狀態
通過加強保全和保養工作消滅搖頭錠子、跳筒管、鋼領起浮、導紗鉤起毛、鋼領板升降頓滯等不正常狀態,平裝時力求做到導紗鉤、鋼領和錠子三中心在一條直線上。每3個月靜態檢測校正膠輥加壓1次,每6個月動態檢測校正皮輥加壓1次,同時校正好搖架彈簧夾的前后左右位置,防止上膠圈架歪斜。在生產中還采用巡回走動檢測紗線斷頭的辦法,及時發現問題,加以解決。前膠輥前沖可減小弱捻段紗條的長度,但前沖量不得超過3mm。
[1][2]下一頁>>
相關信息 







推薦企業
推薦企業
推薦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