緊密紡工藝的關鍵在于它在環錠紡紗機牽伸機構之后的加捻三角區位置加裝了纖維集聚裝置,通過負壓氣流或相應部件對加捻三角區內的纖維束進行有效控制,使捻度盡可能傳遞到前鉗口,減小甚至消除加捻三角區,得到毛羽少、強力高的高質量緊密紗。
在各類緊密紡系統中,傳統的牽伸機構基本沒有變化。粗紗以粗圓的纖維束形態喂入后羅拉和后膠輥的鉗口后,變成輸出寬度達 10mm左右的扁圓形纖維束,經中羅拉和中膠輥的牽伸,輸出的纖維根數明顯減少,再經前羅拉和前膠輥的牽伸,輸出的扁平形纖維根數繼續減少到加捻細紗所需的數量,從而完成了粗紗到細紗的牽伸;但是在橫截面上,纖維束的尺寸并未成比例地收縮,在前鉗口位置,由十受到羅拉的壓力,纖維束由圓形改變為扁圓形,寬度甚至有所增加。纖維束隨后進入集聚區,在負壓氣流或機械力的作用下,牽伸后有一定寬度的纖維束有控制地逐漸橫向收縮,邊緣纖維向中間集聚,減小或基本消除了加捻三角區。
但從工藝原理角度看,傳統環錠紡和緊密紡工藝在紗線成形時的過程不同,區別特征主要是(圖5—1):傳統環錠紡牽伸工藝接著加捻工藝[圖5—1(a)],但中間存在連接兩者的加捻三角區;而緊密紡的牽伸工藝[圖5—1(b)]先緊接著纖維集聚工藝再接著加捻工藝,纖維集聚工藝取代加捻三角區,并使先后銜接處不再產生新的加捻三角區或非控制區。
.jpg)
設牽伸后纖維束寬度為月,進入加捻三角區的纖維束寬度為b。在傳統環錠紡工藝中,B>占,且b較寬,且存在明顯的加捻三角區;在緊密紡工藝中,B≈b(B等于或略大于b),且b較窄,加捻三角區減小或消失。之后,纖維進入加捻成形階段。由于鋼絲圈和鋼領的旋轉速度差異,離開輸出鉗口的纖維束在整個集聚纖維條上進行加捻,纖維抱合在一起形成圓形截面的細紗;緊密紡工藝由于消除了加捻三角區,紗條結構即纖維在紗線中的排列形態得以改善,紗線毛羽大幅減少,同時強力明顯提高。由于緊密紡工藝專注解決纖維橫向集聚緊密問題,因此,在主牽伸區中的集合器可以去除,以縮小前自由區的長度,使浮游纖維的運動得到較好控制,牽伸引起的附加不勻顯著降低,進一步增強和改善了緊密紡紗線的外觀質量和內在品質。
在實現這一原理的工藝過程中,不同生產廠家、不同形式的集聚裝置在機械設計方面存在一定的差異。
[1][2]下一頁>>
相關信息 







推薦企業
推薦企業
推薦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