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織面料、牛仔面料是我國紡織工業中主要的傳統產業,涉及到紡紗、染紗、織布、整理等行業,與印染行業有著互補的優勢,以小批量、多品種而著稱,其產品風格獨特,是深度加工附加值較高的產業,多年來一直受到紡織行業的廣泛關注。由于色織面料、牛仔面料均是先染紗后織造,統稱色織面料,實際上它們的加工工藝還是有較大的差異,本文將分別予以描述。
1 色織及牛仔面料的發展歷史
1.1 生產產品的發展
我國色織產業擁有悠久的歷史,早在黃道婆時期民間已生產色織面料,之后很長一段時間色織產業一直處于家庭手工作坊式生產。直至1840年鴉片戰爭后,外國機器染織的色織面料進入中國市場,對國內色織產業形成巨大的沖擊,國內色織手工業迅速衰落。20世紀50年代中色織純棉大提花沙發面料開發成功,填補了國內色織面料的一個空白。改革開放后國內色織產業迅速發展,如今的色織面料產業已不再單純追求品種的繁多,而是向多品種、高品質、功能性方向發展,棉型的色織面料主要應用于制作高檔襯衫。牛仔產業的發展源遠流長,早在1873年第一條真正意義的牛仔褲誕生,歷經百年洗禮至今仍長盛不衰。20世紀70年代末期,廣東省第一條區別于勞動布的牛仔面料生產線標志著我國牛仔面料生產進入起步階段。此后為適應市場需求,我國牛仔產品的生產經過重新整合,21世紀以來牛仔產品的內涵更加豐富,款式更加時尚,如今的牛仔面料已顛覆了傳統厚重工服的概念,時尚、個性、混搭引領著牛仔面料的發展方向。

由圖1 可以看出,近幾年國內外市場對色織及牛仔面料的需求旺盛,對市場反應速度快于坯布產品,盡管受到2007年金融危機影響,隨著國際金融環境的改善,2009年呈現逐步上升趨勢。
1.2 技術及裝備的發展
19世紀末以前,我國色織產業主要依靠手工染織,20世紀初逐漸出現機器生產代替手工勞動,20世紀30年代生產設備和技術水平有了較大的提高,全鐵四梭箱格子布機逐漸代替人力織機,但紗線染色方面依然延續傳統的絞紗染色。20世紀80年代筒子染紗工藝得以廣泛應用,“十一五”期間經軸染色設備得到推廣和應用。
早期牛仔面料主要采用傳統間歇式絞紗染色,隨著技術水平的提高,漿染聯合染色機的使用,牛仔染色實現了連續化生產。束狀染色工藝的應用解決了漿染聯合染色的兩邊與中央的色差、條花等染疵問題,產量較聯合染色提高2 ~3 倍。牛仔面料的后整理洗水工藝也由原始的石磨發展為生物酶洗水、臭氧整理、液氨整理等適應各種風格的整理方式。
2 色織及牛仔面料的染色技術
色織及牛仔面料的染色與坯布印染在工藝流程方面有較大區別。色織及牛仔面料是將紗線進行染色后再織造和整理,而印染面料則直接將白坯布進行退漿、煮練、漂白、染色和整理。紗線在經歷了染色、整經、織造等工序后,紗線強力會受到一定影響。面料顏色的精準性和良好的重現性是決定色織、牛仔企業產品檔次的關鍵指標,因此染料和染色工藝的選擇成為色織、牛仔企業最關鍵的技術。
[1][2][3][4]下一頁>>
相關信息 







推薦企業
推薦企業
推薦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