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定量分析前,涂層織物必須進行涂層剝離。以常用的聚丙烯酸酯(PA)、聚氨酯(Pu)、聚氯乙烯(PVC)涂層織物為研究對象,選擇5種溶劑作為涂層剝離劑,在不同條件下進行剝離試驗,找出了對不同涂層都具有剝離效果的3種涂層剝離劑,其中四氫呋喃效果最好,常溫下5min即可將涂層完全剝離。同時,分析了15種可能受溶劑損傷的纖維,并對其中的11種找出了剝離方法。
涂層織物即在織物(或非織造布)上覆蓋一層高分子物或其他材料,形成織物和高分子物的復合物。根據(jù)涂層材質可分為聚丙烯酸酯(PA)涂層、聚氨酯(PU)涂層、聚氯乙烯(PVC)涂層。涂層不但能改善織物的物理性能,還可以掩蓋織物表面的疵點,應用廣泛,深受消費者青睞。
紡織品的成分定量分析中最常用的方法為溶解法,但很多涂層織物表面有涂層而無法進行準確定量分析,必需在纖維的定量分析前對涂層進行剝離處理。目前,在成分分析的測試方法中均未提到如何剝離涂層。相關的研究有:用N,N一二甲基甲酰胺(DMF)對粘纖織物的PU涂層進行剝離;對滌棉涂層織物的PU和PA涂層以DMF作為剝離劑。但每種剝離劑都有使用局限性。如DMF不能用于含有氨綸和腈綸的涂層織物。本文分析了幾種剝離劑的試驗條件以及適用范圍。
1 試驗
1。1 材料與試劑
材料:PA、PU、PVC涂層織物各2種,編號分別為PAl、PA2、PU1、PU2、PVC1、PVC2,其中PA2底布纖維為錦綸,其余5種底布纖維為滌綸。所選的6種涂層織物中,涂層和織物具有明顯的區(qū)分特征,涂層與底布顏色不同,在試驗中易于觀測涂層的剝離情況。
試劑:四氫呋喃,乙酸乙酯,丙酮,N,N一二甲基甲酰胺(DMF),環(huán)已酮(市售)。
1。2 剝離溫度
將選用的5種溶劑分別對6種涂層織物進行涂層剝離試驗。采用恒溫水浴控制溫度,根據(jù)5種溶劑的沸點選擇試驗溫度,四氫呋喃、乙酸乙酯、丙酮、DMF、環(huán)己酮的沸點分別為65。4℃、77。1℃、56。5℃、152。8℃、155。7℃。故試驗溫度分別為:四氫呋喃室溫、40℃、6O℃,乙酸乙酯室溫、40℃、60℃,丙酮室溫、40℃,DMF室溫、40℃、7O℃、95℃,環(huán)己酮室溫、40℃、70℃、95℃。通過觀測不同溫度下涂層的剝離情況,確定合適的剝離條件。
2 結果與討論
2。1 不同溶劑在不同溫度下對涂層的剝離效果
由表1知,所選用的5種溶劑在30min內對PA、PU、PVC涂層都有剝離作用,但剝離效果及剝離條件有很大差異:四氫呋喃、DMF、環(huán)己酮對6塊涂層面料都能達到完全剝離;乙酸乙酯和丙酮對PVC類涂層剝離效果較好,但對于PA和PU類只能部分剝離。鑒于在定量試驗前的涂層剝離中一般不清楚涂層的類別,這就要求所選用的涂層剝離劑剝離范圍要廣,因此四氫呋喃、DMF、環(huán)己酮都可以考慮作為通用性的涂層剝離劑。
四氫呋喃在室溫、5min時可以將6種涂層面料的涂層完全剝離,相比其他溶劑,無論在試驗溫度還是在試驗周期方面都具有較大優(yōu)勢;DMF在低溫下剝離效果不理想,在95℃條件下,10~20min可以將6種涂層織物涂層完全剝離,因此,剝離試驗的條件定為95℃、20min;環(huán)己酮從室溫提高到40℃,剝離速度和剝離效果都有提高,40℃后繼續(xù)升溫剝離效果不再變化,10~30min可以將6種涂層織物涂層完全剝離,因此,環(huán)己酮的試驗條件設為4O℃、30min。

2。2 剝離劑對涂層織物底布纖維的影響
任何溶劑在剝離涂層時都可能會對部分纖維造成損傷,根據(jù)FZ/T01057。4—2007中附錄A常用紡織纖維的溶解性能,由表2知,選用的3種溶劑可能造成損傷的紡織纖維有15種,包括最常見的滌綸、腈綸和氨綸等。有的纖維對幾種剝離劑都不適用,對于此類纖維的涂層織物,在選擇涂層剝離劑時需要特別注意。另外,溫度對于纖維的溶解性能影響較大,在同一溶劑中,很多纖維在常溫下不溶解,在煮沸狀態(tài)下可能會溶解。所以涂層剝離方法的選擇需要考慮溶劑種類和溶解溫度。
[1][2][3]下一頁>>
相關信息 







推薦企業(yè)
推薦企業(yè)
推薦企業(y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