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生竹漿纖維與純棉同屬纖維素纖維類,二者能產生出不同的價值和產品風格,但同時具有其他纖維無法具備的天然抗菌特性,使之成為市場的新寵。本文通過對不同紗支、不同混紡比例的棉/竹混紡織物生產的跟蹤,簡要介紹了該類品種的生產要點。
1 染色工藝的確定
以65% 棉/35% 竹混紡紗作為原料,直接采用純棉的工藝加工,對不同紗支、不同顏色進行前處理及染色(表1)。

根據上述試驗,前后共安排生產44 缸大貨并進行跟蹤,生產過程比較順利,其中有37 缸一次通過,6 缸需加色,只有1 缸挑筒補染。其中需加色、挑筒補染的7 缸顏色均為藍色、紫色等敏感顏色。
采用兩種不同的前處理工藝,染色后跟純棉特白紗進行強力對比,測試結果見表3。

通過數據分析及實物對比,得出以下結論:不同前處理工藝對棉/竹紗強力基本沒有損傷;白度方面,淺色前處理所得白度最高,達到淺色白度要求;棉/竹紗毛效結果比純棉紗略低,但基本達到要求;大貨表現出較好的重復性以及較好的內外層差。綜合以上,可以認為對于棉/竹混紡紗,染紗可直接采用純棉的工藝加工。
2 漿紗生產
由于竹漿纖維良好的伸長率,棉/竹紗易伸長,但回復性能低,故棉/竹混紡紗漿紗路線基本采用低張力、少伸長的原則,漿紗過程各區張力都比正常工藝降低,主要工藝參數見表4。

3 織造生產
織造工藝應采取合適的溫濕度、較小的開口和上機張力。上機工藝為:張力160 kg,環境溫度26.5 ℃,環境濕度53.9%,工藝送風關閉。車速設在418 ~650 r/min之間,表現為毛羽稍多,經紗稍有粘連,10 萬緯經緯停稍多(表5),總體比100% 棉紗略差,但生產基本正常。

4 后整理
采用正常整理工藝:燒毛→退漿→絲光→定形→預縮。
4.1 不同整理工序縮水及強力對比(AATCC測試方法)
[1][2]下一頁>>
相關信息 







推薦企業
推薦企業
推薦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