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中,第2種途徑主要通過在材料上刻蝕周期性結構而獲得負的磁導率和負的介電常數來實現。早在1968年,俄國物理學家Veselago就對電磁波在介電常數ε和磁導率μ同為負數的介質中的傳播特點作過純理論研究,但是直到1999年,D.R.Smith和倫敦大學帝國理工學院的Pendry利用周期性排列的金屬條和開口金屬諧振環才制備了在微波9.3GHz波段同時具有負的介電常數和負的磁導率的介質,在該波段,微波可以繞過該介質向前傳播,實現隱身。
雖然負折射率在概念上還存在爭議,但事實已經表明,人工結構材料如光子晶體可以用來控制光的傳播,且可以通過人工控制周期性結構尺寸以控制不同波段的光的傳播。今后的研究方向是進一步減小結構尺寸、獲得較為寬泛的可見光頻段、可控制可見光傳播方向、具有負折射率的光子晶體。
紡織纖維本身具有微米級的直徑,如果在較小尺度上刻蝕周期性結構,以獲得具有負折射率效果的紡織纖維,將是一件激動人心的事情,可以實現真正意義上的隱身。當士兵穿上這種纖維制作的服裝時,可實現隱身。
3結論
總而言之,智能紡織品由于具有一般功能材料和高性能材料難以企及的智慧水平,即根據環境變化作為反饋并改變自己的行為,將是未來紡織行業的研發重點。相變材料、變色材料、電子紡織品、形狀記憶紡織品和基于水凝膠的智能紡織品目前已得到了極為廣泛的研究和關注,基本理論清晰,面對工業化應用的相關產品、需要解決的關鍵技術也比較清楚,這些為其在軍用裝備上的開發應用奠定了基礎。具體如相變控溫服裝、變色迷彩、信息化作戰服裝、形狀記憶生活用具和智能防滲透或抗浸服等,實現這些功能只需假以時日,同時努力提高實現的效能并解決附生的其它問題。而超材料——人工結構隱身材料已經實現了微波段特定頻率的隱身,尚處于實驗室起步階段,但為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光學隱身技術指明了前進的方向。目前這些技術雖然還遠未達到實際應用技術水平,但一旦實現,必將徹底改變未來的戰爭模式,值得跟進和開展相關探索性的基礎理論和技術研究。
<<上一頁[1][2][3][4]
相關信息 







推薦企業
推薦企業
推薦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