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undersmann測定法是測定拒水整理織物在試驗過程中,對水分的吸附率和水分的滲透率,表3數據是指透過織物的水量,透過量以少為好。]
整理劑成本較高,一般日常生活用紡織品的拒油整理尚難接受。美國3M公司推薦用于棉織物風衣的所謂Scotchgard整理工藝,茲摘要介紹于下,
工藝流程; 浸軋→烘干→焙烘(150℃/3分鐘)→凈洗→烘干
處 方
異丁醇 30毫升
氯化鋅(含結晶水) 3~5克
MF樹脂 20克
Velan PF lO~20克
Scotchgard FC-208 40毫升
水 X/1000毫升
據介紹,上述處方中的Velan PF不但可增進整理織物的拒水性能,對浸軋液中拒油劑的分散體也有穩定作用。Velan PF當然也可用其他的耐久性拒水劑代替,如Pho
botex FT系列。此外,若處方中MF樹脂的用量增加,同時可使整理織物獲得洗可穿性能。
五.整理織物拒水和拒油性能的測試方法
經拒水和拒油整理后,其拒水性和拒油性的測試方法很多,茲將其中常用的分別介紹于下。
1、織物表面抗濕性測定
將測濕試樣,裝在試樣框夾上,安裝于與水平成45°角的固定的底座上(見圖6),用規定的250毫升蒸餾水或去離子水(溫度為20士2℃或27士2℃),迅速而平穩地注入漏斗中,通過與試樣中心規定距離的噴頭在25~30秒內,朝試樣中心平均而持續不斷地噴淋。噴淋完畢,將試樣框夾取下,輕輕地拍打兩下,然后與評級樣(見圖7)和評級標準文字評定級別。

評級的文字規定為,
1級——受淋表面全部潤濕。
2級——受淋表面有一半潤濕,通常指小塊不連接的潤濕面積的總和。
3級——受淋表面僅有不連接的小面積潤濕。
4級————受淋表面沒有潤濕,但在表面沾有水珠。
5級一一受淋表面沒有潤濕,在表面也末沾小水珠。
織物表面抗濕性測定,是各種拒水整理織物中最常用的方法。這種測定方法各國差不多都應用,這種方法常見代號有:ISO4920-1981(E),AATCC22-1977,BS3702-64以及GB4745-84(報批稿)等。
2、織物抗滲水性測定
經調濕的試樣在試樣夾中,以試樣的一面承受持續上升水壓,以表示水透過織物所遇到的阻力,即抗滲水性。在標準條件下(水是新鮮的蒸餾水或去離子水,溫度為20±2℃或27±2℃,水壓上升速率為10±0.5厘米水柱/分鐘或60±3厘米水柱/分鐘),直到有三滴水珠滲出為止,以第三滴水珠出現時的水壓為準,以厘米水柱表示之。其讀數精度為:
1米水柱以下,讀至0.5厘米,1~2米水柱,讀至1厘米,2米水柱以上,讀至2厘米。
測定織物抗滲水性的儀器,一般采用聯通管型,試樣受壓面積為100厘米2。
織物的抗滲水性能,不僅與拒水劑種類和處方有關,更重要的是決定于織物的組織規格(如緊度)和紗線的均勻性。這種測定主要用于致密的織物(如帆布、帳蓬布等)。這種方法常見代號有:ISO811-1981(E);AATCC-127-1977;BS2823-68,GB4744-84(報批稿)等。
3、淋雨試驗
本試驗是在實驗室中模擬自然降雨條件下,測定試樣抗淋雨性能的一種測定法。這種測定法在某些地區已有采用,其中較為著名的有AATCC35-1978,而Bundersmann淋雨測定法,在聯邦德國和英國應用較多。限于篇幅,本文不予介紹。
影響拒水整理織物淋雨性能的原因,除拒水劑和處方外,織物的密度很重要,其中尤其是紗線條干的均勻性,關系尤為密切。
4、吊水性試驗
吊水法又稱水兜法試驗。它是將試樣折成方兜后,存放高溫(60℃的水,觀察耐滲透的水柱高度作為衡量的標準。目前尚屬各工廠內部考核特種用途的拒水或防水織物時的測定方法。
一般是將試樣折疊成一個可存水的方兜(或夾緊在無底圓筒的一端形成可存水的容器),注入60℃熱水,并設法保持其溫度。根據試樣規格,選擇適當的開始存水高度,每隔15分鐘觀察一次水兜底部外側,并將水位增加1-2厘米,直至水兜底部外側出現三個水珠為止,以第三個水珠出現時的水位高度作為評級標準(以厘米表示之)。
這種測定方法主要基于粗厚織物經拒水整理后,作蓬蓋布的實際需要而建立的,尚未標準化,但很有效。目前同一塊試樣的測定結果受到環境條件影響而有出入,如冬季測定數據比夏季要高些。
5、其他拒水性測定
對織物的拒水性測定,除上述四種方法外,尚有靜置浸吸法(如AATCC 2l-1978),運動浸吸法(如AATCC 70-1978)以及沖擊滲透法(如AATCC
42-1980)等,限于篇幅,不再一一列舉。
[1][2]下一頁>>
相關信息 







推薦企業
推薦企業
推薦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