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對于微波處理后強力顯著上升和下降的棉纖維,采用核磁共振碳譜分析其結晶結構的變化,并與原樣進行對比。實驗結果表明:微波處理前后棉纖維的纖維素IB都是占優勢的,微波處理后棉纖維的結晶度下降,結晶的完整性受到破壞,主要由更小的晶粒組成。微波處理改變了纖維素的晶型,晶型含量I和IB均降低,但是比例基本保持不變,微波處理后向次晶轉化。
微波加熱處理技術是一種節能高效的熱能技術,與傳統加熱不同,微波加熱不需要外部熱源,屬于內部加熱方式。隨著科學技術的迅速發展,各種技術手段以及學科之間相互交叉與滲透,微波技術在纖維素纖維產業中的應用日益廣泛。而纖維素纖維是地球上極為豐富的可再生資源,對纖維素纖維的利用處理和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纖維素是由D.葡萄吡喃糖基以l,4-B-苷鍵連接而成的線性均聚物,是高等植物細胞壁的最常見的成分。纖維素纖維物理性能的差異主要源于其不同的結晶結構。天然纖維素主要由兩種不同的晶型Iα和Iβ構成,纖維素Iα和Iβ分別指的是一個鏈的三斜單元晶胞和兩個鏈的單斜單元晶胞。微波加熱處理后結晶結構的改變以及改變的程度是值得探討的問題。
表征纖維素的結晶結構方法有x射線衍射,紅外光譜等,其中x射線衍射給出最為直接的結果,不過這種方法的主觀性較大,有關它的解釋仍值得討論,并且不能反映結晶結構的全部。纖維素的氫鍵結構,纖維素晶型的含量等通過x射線衍射技術就不能反映。紅外光譜是表征高分子結構的最常用的方法,通過紅外光譜分析,對晶型含量也只能夠有大致的了解。而核磁共振是一種研究新材料的通用技術,已經廣泛地用于鑒別木質材料的三種主要成分——纖維素、木質素和半纖維素的研究,不過NMR技術表征天然纖維素結晶結構的實例很少,特別是用于微波處理之后的棉纖維的表征還沒有報道。
本文以棉纖維為纖維素纖維的代表,對棉纖維進行微波輻照處理,采用固體核磁共振碳譜分析了棉纖維結晶結構的變化。
l材料與方法
1.1材料
紡織用白棉纖維,單纖維斷裂強力為4.87cN。
1.2實驗方法
I.2.1微波處理與試樣選擇
采用YK.01型紗線微波快速定形系統,微波頻率為2450MHz,微波輸出功率分別為:345、410、475、540、605、670、735、800W,對試樣進行微波輻照處理,并間隔0.5min進行稱重,微波處理使其最終回潮率小于0.26%。設定最終回潮率0.26%為臨界點,是因為纖維回潮率小于0.26%時,微波處理過程中棉纖維有可能出現糊化現象。
采用XQ.1型纖維強伸度儀對微波處理后的試樣以及未處理的試樣(稱為試樣0)進行強伸性能的測試。選擇強力顯著上升的試樣(編號為1撐,微波處理時間為1.5min)、強力顯著下降的試樣(編號為2撐,微波處理時間為2min)和試樣0進行固體核磁共振碳譜的測試與分析。
1.2.2固體核磁共振碳譜測試
0#、l#和2#試樣的固體核磁共振碳譜(CP/MASC-NMR)利用布魯克AV400核磁共振波譜儀測定,操作頻率為75.5MHz。試樣用去離子水重新潤濕至含水50%,放入4mrln的ZrO2回轉管中,轉速5kHz,補償時間20ms,接觸時間lms,兩個脈沖之間延遲3ms。
[1][2][3]下一頁>>
相關信息 







推薦企業
推薦企業
推薦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