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上述染色廢水經過適當處理加以利用,便可以實現零排放。也就是說.采用微膠囊染色技術.可以徹底解決染色對水污染的問題。
在染色之后帶有少量剩余染料的微膠囊可以輕易地從染浴中分離出去.或者根本就不進入染缸染浴排出后.隨著溫度的下降,已溶解的染料就會呈微粒析出此時只要簡單地過濾(如沙濾)就幾乎呈無色.其COD也很低。不超過100.可直接用于織物的前處理研究證明.用此回收的水進行前處理的織物絲毫不影響后道加工的質量因此.作為染色工藝排出的廢水總量便為零。
2 技術的研究歷程和最近進展
從1995年研制壓敏顯色微膠囊開始.就考慮如何利用微膠囊的緩釋、隔離等特性,取代染色中常用的助劑。如分散劑、勻染劑等,從而實現無助劑染色因為助劑是染色時水污染的主要負荷來源此時,探索性研究工作的結果更加堅定了這一信念至1998、1999、2002年分別開發了兩種微膠囊化方法.一項無助劑染色技術和一項免水洗染色技術.形成了4項發明專利并作了相關的基本理論研究.為該項目的產業化打下了扎實的基礎此后.與常州漢斯公司合作建立了微膠囊化分散染料的試生產基地.研發與傳統高溫染色機相匹配的旁路萃取機,并與多家染廠合作分別對純滌綸針織物、梭織物、麂皮絨織物、紗線等做了單色染料的中試和部分生產規模的試驗.獲得成功.為此于2006年獲得桑麻科技一等獎。
但是.這是一項成套的產業技術.它包括微膠囊化分散染料的穩定化生產.相應的染色工藝技術的開發和為實施無助劑、免水洗染色生產工藝所必須的專用輔助設備(萃取機)的開發與制造。這些工作必須環環相扣.節節相通.缺一不可.所需的人力和物力也是非常巨大的.所以實際推廣的進展速度比預期的要慢得多如原來研發的萃取機用于單一染料染色效果就比較好.可是用于多種染料微膠囊的拼色染色.就達不到小試研究的效果.重演性很差.也易產生染色不勻(色調不均勻)因此必須對原來的萃取機作重大改進.甚至重新設計。
2007年與2008年的工作重點在于無助劑、免水洗染色專用輔助設備的改進與換型經過一年多的研究.先后對原有的萃取機進行了多次改進.至2008年上半年.才研制成功適合于拼色染色的動態混合萃取中試樣機.用此樣機能染出任何色樣現正制造第二臺計算機控制的樣機.不久便可投入試驗。計劃再生產出3~4臺中試樣機.分別用于不同類型(梭織、針織、紗線)的中試生產.并在此基礎上制造1~2臺用于生產規模(200kg染機)的產業化生產試驗樣機。
與此同時.完善了萃取機網芯的清洗工藝.這可以保證每次染色之后網芯處于清潔的待用狀態:完善了廢染浴的冷卻、過濾裝置的設計,使回收的染色排水可直接用于織物的前處理.從而節約等量的前處理用水。
3新技術的社會經濟效益
該項技術的實施.在保證染色質量優于或不低于傳統染色的前提下.可獲以下的好處:
a.徹底免除了表面活性劑等助劑的使用.從而有效地解除了染色助劑本身對水體的污染.并避免了因助劑增溶作用導致染料對水體的污染.使染浴全部得到回收利用。
b.免除了染色后的一切水洗工序.從而免除了后水洗助劑(還原劑、凈洗劑、堿劑等)的使用以及它們對水體的污染降低了后水洗動力和熱能的消耗.每染1t滌綸織物可直接節約水洗用水80~120t。
<<上一頁[1][2][3][4]下一頁>>
相關信息 







推薦企業
推薦企業
推薦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