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將殼聚糖與檸檬酸用于棉織物的防皺防臭整理。討論了檸檬酸、殼聚糖和催化劑濃度以及焙烘溫度對織物折皺回復角及白度的影響,并對棉織物防臭性能的影響因素進行了分析。試驗結果表明,采用0.5%的分子量為3000的殼聚糖、10%的檸檬酸混合液整理,可使棉織物獲得較好的防皺防臭性能。
關鍵詞:殼聚糖;檸檬酸;防皺整理;防臭整理;棉織物
棉織物因具有透氣透濕,穿著舒適等優點而備受人們的青睞,但其彈性差,易起皺等缺點使得其成衣檔次難以提高。另外,棉織物極易附著微生物,且附著的微生物在適宜條件下大量繁殖而易產生臭味。這些問題可通過功能性后整理的途徑來解決。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漸提高,對衛生保健及自身生活環境要求越來越高,要求對面廣量大的棉織物進行防臭整理的呼聲也越來越強烈了。
殼聚糖含有大量的氨基和羥基,氨基可以吸附細菌,和細胞壁的陰離子結合,阻礙細胞壁的生物合成,從而達到抗菌防臭的效果。殼聚糖經多元羧酸的橋聯作用可以結合在纖維上[1]。多元羧酸對于棉織物的耐久免燙整理已應用于生產中。因此,預計將殼聚糖和多元羧酸共同作用于棉織物的整理,可賦予其多功能性。在本文中,我們將殼聚糖與檸檬酸同浴整理棉織物,主要討論了殼聚糖、檸檬酸的濃度以及焙烘溫度對織物整理效果的影響,并且對整理前后的織物進行了性能測試。
1 實驗部分
1.1 材料及儀器
材料:純棉府綢,14.6tex×14.6tex,經緯密為110×90;分子量約3000的殼聚糖(浙江金殼生物化學有限公司);檸檬酸;次亞磷酸鈉;三乙醇胺。皆為分析純試劑。
儀器:立式壓染樹脂機、連續式定形烘干機M-tenter(廈門瑞比精密機械有限公司)。
1.2 整理工藝
將棉織物在含有殼聚糖、檸檬酸和催化劑的整理液中浸漬,二浸二軋(軋液率95%),然后在定形烘干機上預烘(90℃,3min)和焙烘(180℃,90s)。
1.3 測試方法
抗皺性能:按照GB 3819—1997標準《紡織品織物折痕回復性的測定回復角法》中垂直法測試,并以經向和緯向的緩彈回復角之和作為試樣的折皺回復角。
白度:在UltraScan PRO測色儀(美國HtmterLab公司)上測定試樣的L、a、b值(Hunter表色體系),采用D。光源和10°觀察角。亨特白度(w1)用式(1)計算。
WI=100-[(100-L2)+a2+b2]1/2 (1)
羧基含量:采用電導滴定法測定[2]。將試樣用去離子水充分水洗至電導率恒定,然后自然晾干,在干燥箱中于105℃烘2h,迅速稱其干重(m);再把試樣剪成小塊,用0.1mol/L的鹽酸浸漬20min(浴比1:50),然后用去離子水抽濾水洗至洗液中不含氯離子。把抽濾水洗好的試樣投入到含有0.5 mL 0.1 mol/LHCl、5mL 0.1 mol/LNaCl的500 mL去離子水溶液中,再用濃度為0.02 mol/L的NaOH溶液滴定,每滴0.5 mL測定一次電導率;根據NaOH溶液體積和電導率的關系作圖,如圖1所示。應用外推法即可得到消耗的NaOH溶液體積(V2),然后做空白試驗,得到中和空白滴定體系需要消耗的NaOH溶液體積(V1),按式 (2)計算羧基含量,每個試樣測三次,取平均值。
.jpg)
圖1 NaOH溶液體積與電導率的關系
防臭性能:將整理織物放置在一定濃度c。的被測氣體(氨氣)的容器中,密閉放置1.5 h后,用氣體檢測管測定密閉容器中殘留的被測氣體濃度C1,按式 (3)計算整理織物的氣體消除百分率(PD)[3]。
2結果與討論
2.1防皺整理的影響因素
2.1.1焙烘溫度
焙烘溫度是影響織物折皺回復角最主要的因素之一。圖2表明,焙烘溫度高,則折皺回復角就大。因為檸檬酸必須在足夠高的溫度下脫水形成環酐,然后在催化劑的作用下與棉纖維發生酯化反應,溫度越高,酯化反應程度越高,故折皺回復角隨溫度增高而增大。但是溫度的上升,織物泛黃嚴重,強力也隨之降低[4]。因此,綜合各項因素,焙烘溫度定為180℃。
.jpg)
圖2焙烘溫度的影響
2.1.2催化劑濃度
次亞磷酸鈉是一種較好的催化劑。圖3所示,當次亞磷酸鈉為6%時,折皺回復角和白度都較好。這是因為催化劑促進了纖維素羥基與羧酸的酯交聯而使彈性上升,次亞磷酸鈉同時也是一種弱還原劑,可以抑制檸檬酸分子內脫水而使白度提高[5]。
.jpg)
圖3催化劑農度的影響
2.1.3檸檬酸濃度
用濃度為0.5%殼聚糖溶液與不同濃度檸檬酸混合,催化劑次亞磷酸鈉濃度為6%,對織物進行整理。檸檬酸濃度對織物的折皺回復角、白度的影響見圖4。從圖中可看出,隨著檸檬酸濃度的增加,織物的折皺回復角逐步增加,這是因為檸檬酸與棉纖維分別在低側序區和中等測序區發生交聯。但是隨著檸檬酸濃度的增加也伴隨著織物白度的下降,這是由于焙烘到一定溫度,檸檬酸脫水產生烏頭酸和衣康酸。
2.1.4殼聚糖濃度
將10%的檸檬酸與不同濃度殼聚糖混合,次亞磷酸鈉濃度為6%,對織物進行整理。由圖5可知,隨著殼聚糖濃度的增加,織物的白度成逐漸下降的趨勢,這是因為殼聚糖為黃色,濃度增加,白度自然也越來越低。織物的折皺回復角在殼聚糖濃度為0.5%時達到最大,這可能是因為分子量低的殼聚糖濃度較低時,在纖維內部有一定程度擴散可改變纖維內部結構,與纖維結合較緊密,限制了纖維分子之間的滑移,交聯度增加,從而回彈性增加。當殼聚糖濃度過大時,就不易滲入纖維內部,易造成表面涂布現象,致使織物粗硬,缺乏彈性,從而織物折皺恢復性反而降低[6]。
.jpg)
圖4 檸檬酸濃度對織物性能的影響
圖5殼聚糖農度對織物性能的影響
2.2防臭整理的影響因素
2.2.1單獨殼聚糖整理
從圖6中可以看出,隨著殼聚糖濃度的增加,棉織物的消臭率也增加。但當殼聚糖濃度達到一定數值后,消臭率的增加逐漸變得平緩。殼聚糖濃度為0.5%時,消臭率就接近極限。這可能是因為殼聚糖濃度較小時,能夠較容易地與纖維結合,殼聚糖與氨氣發生一定的化學反應或吸附,但當其濃度較大時,殼聚糖容易停留在纖維表面,經水洗后容易脫落,因此消臭率也就不隨之增長了。
2.2.2殼聚糖與多元羧酸同浴整理
由圖7可以看出,檸檬酸單獨整理棉織物時,消臭率隨著檸檬酸濃度的增加也逐漸增大,當其濃度為12%時,消臭率達到100%。這是因為檸檬酸濃度增加,織物上羧基的含量也增加,對氨氣的吸收也相應增加。當整理液中加入0.5%的殼聚糖后,消臭率呈現明顯增加的趨勢,在檸檬酸濃度為6%時,消臭率就達到了100%,這說明殼聚糖的加入對織物的消臭率有很大的幫助。
.jpg)
圖6殼聚糖農度對織物消臭率的影響 圖7檸農度對織物消臭率的影響
[1][2]下一頁>>
相關信息 







推薦企業
推薦企業
推薦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