洗滌后的潤濕時間(t1及t2)(2)
.jpg)
.jpg)
資料來源:Buschmann等(1995)
由表4可知,滌綸參比試樣,經一般水洗后和徹底水洗后,試樣的潤濕時間均大于3600秒,表明滌綸纖維是疏水的。經表面活性劑處理后,潤濕時間均小于1秒;經兩種不同洗滌工藝洗滌后,表明用含環糊精水洗的能更有效去除滌綸纖維表面上的表面活性劑。
2、染色方面(2)
早在1975年,T.Shibusawa等人著文稱:在尼龍66和其它疏水性纖維染色時,添加環糊精有緩染作用。而H.J.Buschmann等人則認為:環糊精的勻染作用,是指對小分子染料而言,對大分子染料的勻染性是不會有影響的,也就是說其勻染性極其有限的。
1991年,U.Denter等人用直接染料三原色染棉時,觀察添加環糊精的影響,三原色是C.1.直接蘭71、C.1.直接橙46和C.1.直接紅81,是三種化學結構不同的染料,其化學結構如圖6所示。發現能與環糊精形成包合物的只有橙46和紅81。由此環糊精只對上述兩種只染料有緩染作用。
圖6 直接染料三原色的化學結構式
.jpg)
* 此化學結構引自陳榮圻著染料化學P64 紡織工業出版社1989年
T.Shibusawa等人研究了3種環糊精(α、β和γ)對6只4-氨基-4′硝基偶氮苯類分散染料的包合試驗(26),其結果如表5所示。
染料的化學結構:
.jpg)
表5 三種環糊精包合染料的結果
.jpg)
由表5 可知,α—環糊精可與染料1~2形成1:1包合,對染料3~6四個染料幾乎不能包合,與這些染料的β—苯環最大橫截面遠大于α—環糊精空腔尺寸(見表1)直接有關。β—環糊精與染料1~6能形成1:1包合物。γ—環糊精與染料1和2(沒有取代基的染料)能形成1:1包合物,而β—苯環2′或2′和6′位有龐大的拒電子基團的染料3~6,卻可與γ—環糊精形成2:2包合物。而且2:2包合反應,使λmax紅移了9.5~51nm和非常大的-△H°值,表明在包合過程中發生了穩定的偶極結構的強烈放熱的相互作用。由此,可設想兩個染料分子包合在兩個連接的γ—環糊精的長空腔中,是一個染料分子的富電子α—苯環對著另一個染料分子缺電子的β—苯環,其2:2包合物的模型,如圖7所示。由于2:2包合物的-△H°值大,很適合用于緩染作用。
.jpg)
1955年T.Weber指出:環糊精也能與活性染料形成包合物。對某些活性染料包合后,能降低在堿性溶液中的水解作用,而對其它一些活性染料的包合物會加速其水解。一般形成包合物會降低染料分子與纖維素分子之間的反應。但自從雙官能團活性染料應用以來,情況出現了變化。由于環糊精與纖維素大分子都具有羥基,因此,從理論上可以推測,當雙活性基活性染料的一端與環糊精反應,如另一端與纖維素大分子反應,就可實現將環糊精錨固在纖維素纖維表面(27)。
未完待續
相關信息 







推薦企業
推薦企業
推薦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