間的間距一致,耐水壓性能相對較好,但手感略偏硬。圓形點有規則排列和不規則排列2種,不規則排列的使用較多。不規則排列的點稱為計算機點,簡稱CP,是指點在一個單位面積內呈無規則排列。因為點與點之間的間距不一致,所以耐水壓性能相對弱一些,但手感較柔軟。
在實際生產中,需要根據面料特性和客戶要求等來確定使用何種形狀的點。
3.2點的直徑
點的直徑(菱形點應為邊長)決定了熱熔膠與織物的接觸面積,直徑(或邊長)越長,接觸面積越大,黏合強度越強,但手感也會越來越硬。
選擇點的直徑與織物規格有關,一般,紗支細、結構較緊密、表面較平整的織物適宜選擇小一些的點;紗支粗、結構較為疏松或表面有起伏的織物適宜選擇大一些的點。
3.3點的深度
點的深度與黏結強度有一定關系,深度太淺,與織物嵌合程度差,黏結強度差;深度太深,易透膠,黏結強度也會變差,且手感會變硬。薄型面料,點的深度要淺;中厚型面料,點的深度要深。
點的直徑與深度決定了單個點的大小,影響單個點的黏結強度和織物手感。
3.4點的密度
點的密度是指單位面積內點的個數,單個點的面積乘以單位面積內點的個數就是單位面積內點的總面積,單位面積內點的總面積所占的百分比稱為覆蓋率。覆蓋率的高低關系到黏結強度、手感和透濕能力等。覆蓋率高,黏結強度高、手感偏硬、透濕能力下降多;覆蓋率低,黏結強度偏低、手感柔軟、透濕能力下降較少。常用雕刻輥的覆蓋率一般在30%左右,要求手感柔軟些的,可低于30%的雕刻輥;要求耐水壓高的,可選覆蓋率大于30%。
對于3層復合面料,即面料/薄膜/底布,面料與薄膜復合時,要求覆蓋率大于30%,以35%左右為宜;而底部與薄膜復合時,覆蓋率要小,以25%左右為宜。
4黏合工藝對黏合效果的影響
黏合工藝主要包括涂層溫度、涂層及復合的壓力、張力以及熟成條件等。
4.1涂層溫度
涂層溫度即熱熔膠轉移溫度,溫度的高低直接影響熱熔膠的轉移效果和滲透能力。
熱熔黏合工藝中所用的熱熔膠為濕固化聚氨酯,其在未交聯反應之前是一種熱塑性物質,黏度隨溫度的升高而降低。
涂層溫度低,熱熔膠黏度高,滲透能力差,不能充分嵌入到纖維中;且溫度低時,轉移的點形不完整,有時甚至只轉移了小半部分,導致熱熔膠與織物的接觸面積過小,結果是單個點的黏結強度變差,造成總體的黏結強度偏低,雖然手感較好,但可能會導致水洗后出現起泡甚至脫落。
涂層溫度升高,熱熔膠黏度變低,滲透能力增強,能充分嵌人到纖維中;且溫度高時,轉移的點形完整,與織物的接觸面積大,所以涂層溫度的提高有利于黏結強度的增加,但手感會隨溫度的升高而逐漸變硬。如涂層溫度過高,會導致熱熔膠黏度過低,一是容易透過織物,產生透膠,黏合強度反而下降;二是與織物的接觸面積也會過大,造成手感太硬。
涂層溫度的設定首先取決于熱熔膠的性質,不同的熱熔膠都有各自的黏度.溫度曲線,要根據所需要的黏度來確定轉移溫度。其次與織物規格有關,同一種熱熔膠,黏合不同的織物,其轉移溫度也不同,要根據織物的材質、規格、厚度、緊密度等來確定合適的黏度。
<<上一頁[1][2][3][4][5]下一頁>>
相關信息 







推薦企業
推薦企業
推薦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