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原纖維屬天然纖維素纖維,是指竹子通過制片攪碎后,經高溫蒸煮,去除果膠、糖分等,經半脫膠、消毒、干燥等物理方法制成的。竹漿纖維屬天然纖維再生纖維素纖維,是以竹材制成的竹漿粕,將竹漿粕溶解制成竹漿溶液,然后通過濕法紡絲制得的纖維。因不同的制備工藝,兩者的形態結構及性能有一定的差異。本文通過形態及化學性能試驗,以進一步對竹原纖維和竹漿纖維的鑒別進行探索。
1 試驗部分
1.1 試驗材料
竹原纖維由東華大學提供;竹漿纖維由上海天竹有限公司提供。
1.2 試驗器皿
CYG-055DI型纖維細度測量儀;哈氏切片器;載玻片與蓋玻片;棕色試劑瓶等。
1.3 試驗試劑
氯化鋅-碘試劑配制:66g氯化鋅充分溶解于33mL蒸餾水中,待冷卻到室溫后加入6g碘化鉀,攪拌均勻,加入幾顆碘粒,然后置于棕色瓶中避光待用。
2 試驗結果與分析
2.1 氯化鋅-碘試劑法
竹原纖維屬天然纖維素纖維,而竹漿纖維屬再生纖維素纖維,兩者因其自身結構差異,其耐酸穩定性有所不同。氯化鋅-碘試劑顯弱酸性,是一種顯色劑。在此,我們提出采用氯化鋅-碘試劑分別對竹原纖維和竹漿纖維進行處理,并借助纖維細度測量儀動態追蹤觀察纖維顏色及外觀形態的變化。取幾根纖維置于載玻片上,滴兩滴氯化鋅-碘試劑,蓋上蓋玻片,置于纖維細度測量儀的載物臺上觀察。
.jpg)
竹漿纖維在氯化鋅-碘試劑作用下,1min時沒有出現變化,如圖1(a)所示,隨著時間的延長,竹漿纖維逐漸呈墨綠色,且出現膨脹,約在20min后纖維表面的溝槽及棱子逐漸溶解,纖維逐漸變細,如圖1(b)所示。竹原纖維經氯化鋅-碘試劑作用后,纖維呈淡淡的藍青色,30min內纖維外觀沒有出現明顯變化,如圖2(a)、(b)所示。兩種纖維素纖維經氯化鋅-碘試劑處理后出現了明顯不同的特性,這與其兩種纖維的結晶度不同有關,已有文獻報道[1]竹漿纖維的結晶度低于竹原纖維,結晶度高的竹原纖維內部空隙小,分子難以滲透進入纖維內部區域,因此,氯化鋅-碘試劑對竹原纖維處理的影響較小;相反,結晶度相對比較低的竹漿纖維內部空隙比較大,分子也比較容易滲透進入纖維內部區域,纖維經氯化鋅-碘試劑處理后出現溝槽及棱子溶解現象。
.jpg)
相關信息 







推薦企業
推薦企業
推薦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