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纖維素酶處于激活狀態時,這種設置會加大纖維素酶與“毛羽”的接觸頻率,對表面茸毛有顯著的削弱、去除作用;但也會加重織物表面的起毛程度。因此,用纖維素酶處理后,進行后續工序操作時,所有的染色機參數應恢復到正常狀態,避免織物表面再次“原纖化”。
1.5 合理安排工藝流程
合理的工藝流程也是纖維素酶處理獲得較理想效果的關鍵。實際生產時,一般有如下三種工藝流程:
1.5.1 毛坯酶處理工藝流程
毛坯→酶處理→煮漂→水洗→酸中和→水洗→生物酶脫氧染色→水洗→酸中和→皂洗→熱水洗→水洗→出機
1.5.2 漂后半制品酶處理工藝流程
毛坯→煮漂→水洗→酸中和→生物酶脫氧、酶處理→熱水洗(Na2CO3調節pH值6.5~7,80℃×15min滅活)→染色→水洗→酸中和→皂洗→熱水洗→水洗→出機
1.5.3 染色后成品酶處理工藝流程
毛坯→煮漂→水洗→酸中和→水洗→生物酶脫氧染色→水洗→酸中和→皂洗→水洗→酶處理→熱水洗(80℃×15min滅活)→水洗→出機
比較上述三種工藝,發現煮漂后酶處理效果最好,而染色(深色)后酶處理效果最差。這是因為,經過煮漂后,布面上的一些茸毛會先行脫落或被輕度削弱,有利于提高纖維素酶的作用效率;同時煮漂后織物毛效大幅提高,更有利于纖維素酶與織物表面茸毛的充分接觸。
染料對酶的活性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它與染料的分子結構及用量有關。染色越深,纖維素酶的活性越低。因此,坯布染色后纖維素酶處理效果較差。
1.6 適用的織物組織結構
由于纖維素酶處理對織物的強力影響較大,因此,并非所有的織物都可以進行纖維素酶處理。生產中發現紗線捻度較低、組織結構較疏松或自身纖維紗線的強力不高(如竹纖維、粘膠纖維)的織物,不宜進行纖維素酶處理。即使使用,也應嚴格控制工藝條件,避免織物強力損傷過大。根據織物組織結構,一般棉針織物強力損失程度依次為:羅紋結構>汗布結構>棉毛結構。
1.7 合適的柔軟整理劑[3]
選用恰當的柔軟劑,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纖維素酶處理后針織物的撕破強力。如以聚乙烯樹脂為原料的PE乳液型柔軟劑,可顯著改善織物的強力和耐磨性能。此外,陽離子表面活性劑柔軟劑、陰離子羥基硅油乳液柔軟劑、環氧基改性硅油乳液柔軟劑等,也具有提高織物撕破強力的作用。
2 結論
纖維素酶處理本質上是對纖維素纖維的減量處理,不可避免地會造成織物強力下降。因此,在合理控制強力下降率的基礎上獲取滿意的生物拋光效果,是纖維素酶處理技術在棉針織物上成功運用的關鍵。
<<上一頁[1][2]
相關信息 







推薦企業
推薦企業
推薦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