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結果與討論
2.1PA,PU樣品的涂層率計算
涂層率是指單位面積涂層織物上的涂層劑質量與涂層織物質量的比值。對于一塊涂層織物,只知道其原樣加涂層劑的質量,無法知道涂層前這塊試樣的質量。本試驗用的3塊試樣為經緯密度、紗支、組分等完全一致的樣品,只是覆蓋的涂層劑不同。因此,經涂層整理的試樣,其涂層前質量為相同面積(用能裁剪面積為100m2的圓形試樣的裁剪器取樣,以保證涂層織物與原樣面積相同)原樣的質量,從而得出單位面積涂層織物上涂層劑的量,再計算出涂層率。本試驗的三種規格樣品各取20塊,測其平均質量,再計算涂層率,結果如表1所示。
.jpg)
由表1知,聚丙烯酸酯涂層染色滌棉混紡織物的涂層率為7.8%,聚氨酯涂層染色滌棉混紡織物的涂層率為8.5%。
2.2不同溶劑在不同條件下對樣品的剝離效果
不同溶劑在不同溫度下對不同涂層織物的剝離率與涂層率的比較如表2所示。
.jpg)
由表2知,用丙酮20°C低溫剝離時,對PA涂層織物和PU涂層織物可獲得基本一致的剝離率;升高溫度到40°C剝離時,PA涂層織物無變化,而PU涂層織物則剝離程度稍有增加。不同溫度下乙酸乙酯對涂層劑的剝離影響不大。通過比較可知,乙酸乙酯對PA涂層織物的剝離效果優于PU涂層織物的剝離效果;不同溫度下二甲基甲酰胺對涂層劑的剝離影響較為顯著,隨著溫度的升高,PA涂層織物和PU涂層織物的剝離率均呈增加趨勢;不同溫度下二甲苯對兩種涂層劑的剝離率均無顯著影響,該溶劑對聚丙烯酸酯的剝離效果優于對聚氨酯的剝離效果。
表2中,PA涂層織物分別經丙酮、乙酸乙酯、二甲基甲酰胺、二甲苯處理,其涂層率與剝離率差值的絕對值均<1%,說明剝離得均較全面。但PU涂層織物分別經丙酮、乙酸乙酯、二甲基甲酰胺、二甲苯處理,其剝離率差異較大。
通常,檢測部門對涂層織物含量分析時,并不能確定樣品是經PA還是PU涂層整理,所以要選擇既可去除PA涂層劑,又可去除PU涂層劑的溶劑。
二甲苯作剝離劑時,在各個試驗溫度下,其涂層率與剝離率的差值均高于3%,說明剝離得非常不完全。所以,首先排除以二甲苯作去除涂層的剝離劑。以乙酸乙酯為剝離劑時,其剝離效果比二甲苯要好些,但其涂層率與剝離率的差值均大于1.5%,說明仍然沒有完全剝離,所以我們也將乙酸乙酯排除;剩下丙酮和二甲基甲酰胺試劑,丙酮作溶劑時,在試驗溫度為20、40°C時,其涂層率與剝離率的差值為1.3%和0.8%,說明剝離不夠完全,故去除此試驗條件;二甲基甲酰胺作為剝離劑,其剝離效果均較完全,低溫時剝離率與涂層率相當,高溫時剝離率甚至還大于涂層率。因此,選擇合適的溫度來進行剝離很重要。
<<上一頁[1][2][3][4]下一頁>>
相關信息 







推薦企業
推薦企業
推薦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