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藝流程 印花→烘干(80℃×2min)→焙烘(140℃,3~5min)
1.3 性能測定
(1)顏料與助劑含固量
稱取一定量的顏料漿和黏合劑,分別在分析天平上稱重,烘燥48h后取出稱重,計算含固量。
(2)顏料粒徑和Zeta電位
稱取0.05g顏料漿,稀釋3000倍,用納米粒度與電位分析儀測定顏料Z均粒徑和Zeta電位。
(3)黏合劑的吸水性
將黏合劑倒入聚酯膜上,自然流延成膜(膜厚度相同),待膠膜完全干燥后稱重。將該膠膜置于去離子水中浸泡48h,取出并吸盡表面水分,稱重,計算膠膜浸水后增重百分比,以此表征黏合劑的吸水性[4]。
(4)分散體系沉降穩定性
稱取0.05g顏料漿,稀釋3000倍,用移液管移取10mL于離心管中,以3000r/min離心30min。將移液管插入離心管液面下2mm處,取1mL色漿,稀釋5倍,用紫外分光光度儀測定稀釋液的吸光度,按式(1)計算比吸光度。
γ30=A30/A0×100% (1)
式(1)中,A0和A30分別代表未離心和離心30min時最大吸收波長處的吸光度,γ30代表離心30min的比吸光度。比吸光度越接近100%,體系的離心穩定性越好。
(5)印花產品干濕摩擦牢度
按AATCC8-2005《紡織品耐摩擦色牢度》,在CM-5型ALTAS摩擦色牢度計上測試,并用Datacolor 650型電腦測色配色儀進行沾色評級[5]。
2 結果與討論
2.1 顏料色漿的基本性能
從紅、黃、藍三色系中分別選取5只顏料漿,測定其含固量。稀釋相同倍數,測定各顏料漿的Z均粒徑,Zeta電位和離心穩定性,結果見表1。
由表1可見,日本某公司產顏料漿(5號,10號,14號)粒徑最小,紅、黃色漿的粒徑均在100nm以下,屬于納米級顆粒。其它公司生產的顏料漿粒徑大多在100~200nm,也有顏料漿粒徑在200~300nm,最大粒徑超過600nm,這些顏料顆粒已屬于亞納米級。
.jpg)
相關信息 







推薦企業
推薦企業
推薦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