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表1的數據可以看出,采用工藝1所得的織物亮度最低,這是因為在染色過程中,低聚物從滌綸內部遷移到纖維表面,染料富集于低聚物、低聚物粘附在纖維表面,從而使得織物色澤灰暗。
而采用工藝3取得的織物顏色亮度最高,這是因為在染色過程中加入了低聚物去除劑,將纖維中的低聚物從纖維內部向表面擴散溶出,并且抑制染液中低聚物再次沾污纖維表面,提高低聚物在染液中的分散穩定性。同時,進行還原清洗可進一步減少織物表面低聚物的含量,所以織物亮度最高。
4采用氯仿萃取法測定織物上低聚物含量
利用相似相溶原理,選用有機溶劑溶解低聚物。因為氯仿分子體積較小,容易滲透到纖維內部,所以選為萃取劑。
取4g染好的滌綸織物試樣,剪成25mm2以下的碎片,從碎片中稱取1.0g(準確至0.01g)試樣3份,置于錐形瓶中。分別加入50mL氯仿,用薄膜將錐形瓶密閉,置于80℃水浴中,保持有力的振蕩2h,振蕩完畢把試樣置于旋轉蒸發器上蒸發(用氯仿洗滌錐形瓶3次,洗滌液倒入蒸發瓶中),當蒸發瓶中液體體積為5mL時,置于氮氣吹干儀下吹干,蒸發瓶在放液體前于電子天平上稱重,倒入液體等蒸發完畢也于電子天平上稱重。兩者質量之差即為低聚物的質量。測得3種工藝處理的織物上的低聚物含量如表2所示。
.jpg)
從表2可以看出,工藝3處理的織物上低聚物含量最低,工藝1處理的織物上低聚物含量最高,工藝2處理的織物上低聚物含量稍低于工藝3處理的織物。這是因為,在工藝2中加入了低聚物去除劑,在染色的過程中,低聚物去除劑滲透到纖維內部,將纖維內的低聚物溶解并擴散到纖維表面,加上染色過程中染液的不斷攪動,纖維表面的低聚物很容易擴散到染液中。所以,工藝2處理的織物低聚物含量明顯低于工藝1處理的織物,而工藝3又是在工藝2的基礎上,將織物進行還原清洗,在這個過程中進一步將織物上少量的殘存低聚物去除,工藝3處理的織物低聚物含量最低。
5色牢度分析
在染色過程中,低聚物從滌綸內部遷移到纖維表面,雖有部分擴散到染液中,但大部分粘附在纖維表面,在降溫的過程中,大部分的低聚物從染液中析出粘附在纖維表面,而低聚物又吸附染料,富集于纖維的表面,在織物表面形成浮色,不僅使織物色澤灰暗,而且使得織物的各項色牢度下降。
5.1摩擦牢度分析
參照GB/T3920-1997,將處理好的滌綸織物試樣進行測試,用灰色樣卡評定摩擦位置的摩擦褪色級數,用沾色用灰色樣卡評定摩擦布的沾色級數,結果見表3。
.jpg)
結果顯示,工藝1處理的織物摩擦牢度最差,且比工藝2、3處理的織物摩擦牢度低半級。這是因為工藝1處理的織物表面上帶色低聚物含量較多,在摩擦的過程中帶色低聚物很容易從織物上脫落并且沾在摩擦頭上;而工藝2、3處理的織物表面上帶色低聚物含量相當少,因此摩擦牢度很高。
<<上一頁[1][2][3]下一頁>>
相關信息 







推薦企業
推薦企業
推薦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