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麻落麻的預處理工藝流程落麻、梳麻、上油、堆倉、打包。梳麻:調整廢棉處理機梳理工藝,縮緊隔距加強分梳,以盡量多的除去麻結,分解硬條和并絲;放大落麻隔距,以盡量多的排除短絨、雜質。其他預處理工藝和操作方法與亞麻相同。
預處理后的亞麻纖維質量檢驗亞麻:16 mm以下短絨率9.6%,40 mm以上的超長纖維占7.2%,麻結28個/g,硬條和并絲16根/g,含雜率0.6%。亞麻落麻:16 mm以下短絨率16.8%,40 mm以上的超長纖維占2.4%,麻結283個/g,硬條和并絲6根/g,含雜率5.7%。手感亞麻和亞麻落麻纖維已比預處理前柔軟許多。亞麻落麻可紡性好于亞麻纖維,但短絨率高、麻結多,在后工序加工中應針對這一特點,采取必要的工藝技術措施。
混和方法與投料配比的確定為了克服純亞麻在梳棉機上加工時纖維轉移困難、棉網塌邊等問題,采用棉包混和。由于亞麻纖維比粘膠纖維長度整齊度差、短絨多、麻結和雜質多,所以在混紡中,其落量比粘膠纖維大。因此,亞麻的投料比例比成紗設計的配比高5%。裝箱時,做到嚴格按排包圖和兩種纖維的標準重量排包,回花比例小于5%(打包后放置于圓盤中間),做好削高嵌縫工作,以保證抓棉打手均勻地抓取兩種纖維。當棉包高度低于離地面10 cm定位線時,要停止抓棉,并將散花按成分放入下一箱花中使用,以確保成紗中亞麻的含量。
開清棉工序開清棉工序主要以開松、混和、均勻為主,做到"精細抓取,多松少打,漸進開松,少傷纖維,混和均勻"。為實現精細抓棉,適度打擊,減少纖維損傷,將抓棉機打手速度降低為700 r/min,打手伸出肋條的距離減小為3 mm;抓棉小車每次下降距離適當減小,運轉速度加快為26 m/min。
自動混棉機剝棉打手與塵棒隔距進、出口分別放大為15 mm和20 mm,角釘簾與均棉羅拉隔距放大為70 mm。開棉機打手速度降低為530 r/min,打手與給棉羅拉隔距適當放大。多倉混棉機均棉羅拉速度加快為460 r/min,剝棉羅拉與角釘簾隔距放大為28 mm,均棉羅拉與角釘簾隔距放大為70 mm,利于充分混和;成卷機綜合打手至給棉羅拉隔距放大為9 mm,綜合打手速度降低為750 r/min。
為改善凝棉效果,風扇轉速加快至1 350 r/min。為減輕梳棉分梳負荷,減少麻結,成卷干定量比紡棉時減輕5%。為解決亞麻纖維抱合性差、成卷搬運時易松散的問題,成卷長度為35 m。揩車周期縮短為7天,加強運轉清潔工作和維修檢查,工間餐前和交班前各停機1次,以保證除塵系統氣流通暢及除塵效果和效率發揮正常。采取上述措施后,生產正常,1名擋車工可看管兩臺成卷機。
<<上一頁[1][2]
相關信息 







推薦企業
推薦企業
推薦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