殘液法:將染液與丙酮或DMF按不同體積比混合后,用紫外分光光度計測試混合液的吸光度,計算上染百分率{A0-A1)/A0×100%,式中一。為原液吸光度,A0為染色后殘液吸光度};剝色法:用紫外分光光度計結合標準曲線測剝色液吸光度,計算剝色液染料質(zhì)量濃度[D]b。、纖維上染料量.上染百分率等于纖維上的染料量除以染色時投入的染料量.
2 結果與討論
2.1 V(染液):V(溶劑)對染料最大吸收波長的影響
溶劑性質(zhì)、用量都會影響染料的吸收光譜17I,為此,配制了分散紅3B0.2g/L、分散劑NNOlg/L、pH值為5的染液,再將該染液按照一定體積比加入丙酮或者DMF后,用分光光度計測試染料的最大吸收波長,結果見表1.
.jpg)
從表1可知,在V(染液):V(溶劑)為4:1時,染料的最大吸收波長遠小于其他配比,且入max隨著溶劑量增加而增大,但溶劑量增加到一定程度后,最大吸收波長增大的幅度變小.為了保證測試的準確性,若溶劑種類、含量改變,都需重新測試其最大吸收波長.
2.2殘液法測試上染百分率的溶劑選擇
溶劑含量影響染料的溶解度,也就影響所測的吸光度數(shù)值,而且1.5中計算上染百分率公式的使用前提是所測吸光度與染料質(zhì)量濃度呈線性正比關系.為此。本文選用丙酮與DMF兩種溶劑,討論其在不同染料質(zhì)量濃度范圍內(nèi)所作的標準吸光度曲線的直線相關程度,以此找出染料與有機溶劑的最佳配比以及測試時染料的稀釋倍數(shù).
2.2.1丙酮作溶劑時染料的標準吸光度曲線
以染料質(zhì)量濃度[將原始染液(分散紅3B0.2g/L、NNO1g/L、pH5)用水稀釋而成,沒有加入丙酮1為橫坐標,染液與丙酮按不同體積比混合后所測得的吸光度為縱坐標作圖,結果如圖1、2所示.采用Origin軟件對圖l、2中各標準曲線進行線性擬合,各標準曲線的直線相關系數(shù)見表2.
.jpg)
.jpg)
從表2中的R值可看出,在0.02~O.10g/L(圖1)、V(染液):V(丙酮)為4:1時,標準曲線的線性關系不太好。原因是丙酮用量少,導致染料不能充分溶解.所以,在采用丙酮作溶劑時,其用量必須保證染料能夠充分溶解.在實際染色時,分散染料的上染百分率一般在80%以下,殘液中的染料質(zhì)量濃度會很低,需用水將染色原液稀釋至接近實際殘液質(zhì)量濃度(即圖2的0.005~0.040g/L),再按體積比加入丙酮進行吸光度測試.從表2還可看出,采用較低染料質(zhì)量濃度所作的標準工作曲線直線相關性更好.從理論上分析,有機溶劑用量越高,染料的溶解性越好.而由分光光度計的測試原理可知,所測試的吸光度與溶液中溶解的物質(zhì)分子數(shù)成正比,因此,如果染料的溶解性不好,測試結果的準確性就會變差.圖2中,在V(染液):V(丙酮)為4:l時,盡管染液中染料質(zhì)量濃度在4種配比中最高,但其吸光度值卻不是最高,這是染料沒有充分溶解造成的,在實際測試時,盡量不要采用溶劑含量低的比例.
相關信息 







推薦企業(yè)
推薦企業(yè)
推薦企業(yè)